fbpx

從影像到共鳴:打開對話的窗口—《海都是海》放映與交流活動|TGEEA性平星期六活動側記

  • 看見自己的模樣:《海都是海》參與式放映會
  • 時間:2024 年 6 月 15 日  14:00-16:30
  • 地點:貝殼放大糖廍 C 倉多功能交誼廳 (台北市萬華區大理街 132-7 號)
  • 主講:郭昕盈(《海都是海》導演)、江映帆(TGEEA 理事)、苗元紅(社工師)

開場:親子關係的共同經歷

活動由帶領人小帆揭開序幕,她分享了自己在參加「海都是海」放映活動後,親子關係被「打開」的感受。她提到,成長過程中的「要學會忍耐」和「為什麼你都做不好」等對話不斷在親子間重複。當影片放映後,小帆進一步說明,影像如何讓人發現親子間的共同經歷,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透過影像呈現在觀眾面前時,觀眾會發現自己並非孤立無援,反而感受到與他人的共鳴。

《海都是海》映後座談

導演郭昕盈(郭郭)接著分享了她與媽媽一起看兩次影片的經歷。她提到,雖然影片中的媽媽當下沒有特別表現,但在隨後的家庭活動中,媽媽會主動提起相關話題,這樣的互動讓她與媽媽的關係產生了顯著的變化。郭郭認為,創造安全空間讓子女能夠表達對家長的感受非常重要,她建議可以從抱怨開始,逐步打開對話的窗口。

關於片名:人與海的相似性

關於片名「海都是海」,郭郭引用了葉青的詩句,說明海的不同季節象徵人們不同的生活階段。即使在平靜的表面下,也可能隱藏著寒冷與波濤。她認為,人與海一樣,不斷在變動中,這種變動正是生活的真實寫照。

分組討論:反思子女與照顧者的角色

隨後,活動進行了抽卡遊戲,參與者從海都是海劇照牌卡中選出最符合以下問題的答案:

  1. 影片中最印象深刻的畫面
  2. 最接近你身為子女的感受
  3. 最接近主要照顧者的形象
  4. 最接近你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

這些討論引發了深刻的共鳴與反思,使每個人都能在他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透過「記憶分岔」創造新的記憶

在最後的環節,每個人從剛剛選擇的牌卡中挑一張最喜歡的,統一放在桌面上,輪流看圖說故事,創造新的情節。這一活動不僅增加了互動性,也讓每個人的記憶和感受得以呈現和分享,形成了新的集體記憶。

小結

這場活動氣氛和諧,討論時間充足,大家有充分的交流空間。不同於其他的性平星期六講座,這場活動更強調親身參與和情感交流,讓參與者能夠深刻反思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在這樣的氛圍中,參與者不僅獲得了心靈上的啟迪,也在彼此的故事中找到了共鳴和支持。

按讚或分享至:

我們的工作對應 5 大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