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權過高了嗎?當代討論性平的困難
- 時間:2025 年 2 月 15 日 14:00-16:00
- 地點:貝殼放大糖廍 C 倉多功能交誼廳
- 主講:吳曉樂(作家)
2025 年 2 月 15 日,作家吳曉樂在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主辦的「女權過高了嗎?當代討論性平的困難」性平星期六講座中,分享自身經驗、對性平現況的觀察,並與書迷們交流。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世代差異與隱性歧視
有人問,「現在女權過高了嗎?」吳曉樂直言,這種問題肯定不會出現在媽媽或阿媽的口中。也許,上一輩的女性從未想像過,有一天女性可以享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更遑論「過高」。
一份美國的研究指出,女性最容易遭遇性暴力的階段,是在大學時期開始開展性生活的時候。當大多數人可以專注在累積知識、提升學力的時候,女學生卻要花額外的心力來保護自己的安全,只為了能「正常地生活」,這樣的差距,就是性別上的不平等。
那麼,當今的性別環境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呢?
整體而言,有些地方在改善,像同性婚姻議題有明顯進步。年輕一代的同志出櫃變得更加輕鬆,有時甚至能帶來正面的人際互動,但這種現象對中年同志來說卻十分不可思議,因為他們經歷過截然不同的年代。「我的同志朋友甚至說,他們現在都不太喜歡跟年輕同志聊出櫃議題了,有世代差距!」吳曉樂說。
然而不諱言,新時代也為我們帶來棘手的挑戰,例如數位性別暴力。
數位性別暴力擴散速度極快,且傷害難以消除,每個參與其中的人,常認為自己只扮演、分擔了微乎其微的角色,導致很難建立「恥感」。吳曉樂分享,曾有一位女學生,只要一發言就會被男同學用「好了啦!超大杯(咖啡 emoji)」的方式回覆騷擾,這種表面無害但卻具有侮辱性的「魔法攻擊」,對不熟悉網路文化的師長來說,可能難以辨識。男方家長甚至出面護航,聲稱兒子只是想邀請女同學喝咖啡。

如何減少歧視與性別暴力?從自我檢視做起
「我們每個人都是性別不平等社會的產物。」難以察覺的騷擾與歧視,其實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吳曉樂建議,若要減少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全面檢視自身言行,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內化了社會中的性別偏見,不能因為覺得傷害看似微小,就覺得沒有關係。
(一)認清自己也可能會有螺絲鬆掉的時候
首先,吳曉樂以親身經驗為例,分享自己曾不小心說出性別刻板言論的故事。雖然當下被朋友糾正時感到受挫,但也因此更提醒自己,即便長期關注性別議題,也仍可能有「螺絲鬆掉」的時候。
你有使用過「乖男孩」或「乖女孩」稱讚小孩嗎?當你在讚美男孩跟女孩時,會使用一樣的詞彙嗎?你怎麼看待性暴力受害者?
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時時反思。

(二)小心看似無害的習慣用語
對於近年才正式入法的「跟蹤騷擾」議題,吳曉樂也提醒我們,許多看似無害的俗語,其實反映出傳統的性別權力關係。像是「烈女怕纏郎」這句話,常被理解為「女性無法抵擋男性的死纏爛打」,甚至被當成追求成功的鼓勵語。但這裡的「怕」,其實應該被重新解讀為「真的怕」,而不是「真拿你沒辦法」。當一個人不斷被糾纏時,可能會因為擔心拒絕後會帶來更大的麻煩或傷害,因此只好選擇妥協。
像這樣表面上聽來只是玩笑或戲謔的話,實際上卻忽略了被糾纏者所承受的恐懼和心理負擔,也讓過度追求被合理化,而不被視為一種騷擾行為。
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造成傷害、承認自己已經傷害了別人、未來不要再傷害別人,這是非常重要的行動三步驟。
(三)消費選擇也是一種立場的展現
此外,日常中的價值選擇,也反映出對性別議題的態度。他舉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經常發表歧視性言論為例,表示自己選擇不購買該品牌,就是透過消費行為來表達對創辦人立場的不認同。
也許有人會認為,創辦人的個人言行應該與品牌切割開來看。但吳曉樂提醒,很多加害行為之所以會一再發生,正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小。所以有時候,我們必須在當下就讓某些人知道:「這就是代價。」
無論是消費行為或政治選擇,都是我們可以用來回應不當行為的方式。雖然這樣的堅持不容易,但也更顯示有其價值和意義。
(四)不要總是去說服容易說服的人
「如果沒有喝醉、沒有單獨赴約就不會發生性暴力?」吳曉樂認為,我們更需要花時間釐清「誰該感到羞恥」。
就像「錢財不露白」這句話一樣,即使有些預防可能是有意義、即使這些對受害者的「提醒」是對的,旁觀者仍然應該放更多心力提醒加害者停止暴力行為,而不是讓受害者承擔更多責任。因為我們不該只把時間花在說服比較容易被說服的人,而忽略問題的根源。
吳曉樂推薦書單:《失控的焦慮世代》、《別教出混蛋》及《性公民權》。

如何讓更多男性理解性別議題的重要性?
在講座中,有位聽眾提問:「我是一名男性,該如何打破異溫層,讓更多男性理解性別議題的重要性?我常常覺得,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告訴他們『你在意這件事,才能保護你的女朋友,才能有效阻止性暴力』,但除了這樣,我真的不知道還能怎麼說服他們。」
對此,吳曉樂回應,我們可以先反過來思考:為什麼男性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變得不容易表達內心真正的感受?當我們開始理解這一層,也許就能找到不同的對話切口。
他也建議,如果發現某些男性朋友比較容易被他們認同的男性同儕說服,就可以試著讓這些同儕成為性別議題的盟友,一起拉一把、帶出改變。當周遭朋友在對某些危險或冒犯的言行起哄時,不要附和,而是勇敢踩住立場,說出「這不好笑」。每一次的提醒,都可以增加未來再做出同樣行為的難度。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旅程
有人問:「要怎麼培養性別素養?」吳曉樂的回答很簡單:「時間,就是唯一的答案。」如果有人在找速成的方法,那大概就還不懂什麼是「素養」。
當感到無力或委屈時,他建議不妨轉換心態,將這條路視為一種自我鍛鍊,把推動性別平等當作實踐個人價值的方式,而不是寄望他人馬上改變。
我們之所以會感到失落,常常是因為預設「只要我努力,對方就會改變」。但也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我改變了,所以我才付出」,因為我們已經決定在這個不平等的社會中,努力成為一個重視性平的人。
如同講座一開始吳曉樂所說的,雖然在性別運動的路上挫折難免,但請相信困難中將伴隨著成就感,「畢竟事情本來就不會很順利。」推動性平就像重訓,只有逐步增加難度,才能看見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