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X概念X實作:你的第一堂「全面性教育」必修課
- 時間:2024 年 3 月 2 日 14:00-16:00
- 地點:貝殼放大多功能交誼廳(台北市萬華區大理街132-7號)
- 主講:姚惠耀(臺大歷史系博士生、TGEEA 教育推廣專案經理)、紀孟均(TGEEA 理事、中央性平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
林祐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實習生)/整理撰寫
本場性平星期六邀請到專精於「性別史」的姚惠耀及國小教師紀孟均(紀紀),與大家分享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CSE)的內涵,以及 CSE 在台灣教育現場的落實現況。
本篇側記聚焦於紀紀的分享內容,上半部的側記請見:婚家、平等與解放:性教育流派的差異與衝突
現行教科書無法滿足孩子對性的好奇
延續惠耀從歷史觀點出發,對於台灣性教育發展脈絡的剖析。紀紀從教育現場的經驗著手,分享自身的觀察與反思。紀紀發現,有 90% 左右的教師仍然不清楚何為 CSE,且現行的國小教科書也難以滿足孩子對於性的好奇。
紀紀曾在課堂中詢問孩子,覺得課本中缺少了什麼類型的家庭?當時,孩子很快就回答「同志家庭」。在另一門課程,也有高年級的學生詢問紀紀:「為什麼人只能喜歡一個人,而不能同時很多人?」。此外,紀紀也在校內公用平板的搜尋紀錄中發現,曾有孩子搜尋「A片」、「裸女」、「性交」與「肛交」等關鍵字。
從前述的現象可以發現,國小學生對於性/別的認知,顯然已經超出教科書的範圍,且他們對於相關知識的好奇,也無法在教科書中獲得解答。紀紀認為,雖然現行的新課綱已嘗試破除刻板印象,並增加內容,但在教育現場仍不足夠。
《性別平等教育法》也呼應 CSE 的核心精神
紀紀認為 CSE 最重要的精神涵蓋「以權利為基礎」、「強調性別平等」與「學習者為中心」。而臺灣《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 13 條也提及性平教育相關課程「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及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教育等課程」,而這種以性別平等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完全符合 CSE 的核心精神。
然而,教學現場真的有落實《性平法》的內涵嗎?紀紀發現,學校目前雖然會依據《性平法》處理性騷擾、性侵害、性霸凌等性別事件,但相關課程的推廣,仍較為缺乏。紀紀認為,現行的「性平法施行細則第 13 條」加上「性平教育議題總綱領綱」,已涵蓋了 CSE 的內容。但因為落實情況不彰,因此還需要持續在校園內推廣 CSE 的精神與概念。
國小老師如何在課堂中談性?
對此,紀紀提及 CSE 認為性教育的教學應該要「適齡且適性」、「與時俱進」與「解構權力」。紀紀特別解釋,所謂「適齡且適性」是指應納入「個體」、「發展能力」與「文化」的差異,並且著重於「教」而非「避免」。如同惠耀所言,CSE 的目標並非是「限制」性教育年齡,而是要以更積極的方式把性教育傳授給各年齡層的孩子。
在課堂上,紀紀經常使用校外的教材資源,而「繪本」是他最常使用的媒材之一。這是因為現行的教科書在描述「性」時,經常是恐性或避性的。相較之下,許多繪本呈現人類不同年齡階段的樣貌,以及不同身形、狀態的人,更直接使用「性器官」的用語。紀紀認為,這種方式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而不僅是死板的知識或術語。
紀紀也邀請大家反思,我們在教導孩子「精卵結合」的知識時,是否會過於強調「精子勇敢向前衝」的概念。這樣的描述隱含了許多社會的價值觀與框架,不僅形塑出男性主動、女性被動的看法,甚至也可能忽視女性的自主性。
紀紀認為,「相互適合的精子與卵子結合」才是更為中性、更重視「以人為本」的說法。對此,紀紀也推薦了小劉醫師的《跟著小劉醫師,來玩性教育翻翻書》,作為教授相關知識的媒材。
如何破除學生對 HIV 與 AIDS 的迷思?
紀紀也分享,他發現孩子們對於 HIV 或 AIDS 的認識,仍侷限於「無套」、「死亡」、「沒藥醫」等負面的印象。紀紀認為,這些概念是需要透過更多元的教學媒材,以及在課堂中分享 U=U 等新知識,才有機會逐漸翻轉。紀紀也會在課程的尾聲,邀請孩子運用所學的知識,嘗試回擊針對 AIDS 患者或 HIV 感染者的不合理攻擊。透過實作,讓這些知識被實際運用在生活中,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