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主辦
協辦

婚家、平等與解放:性教育流派的差異與衝突|TGEEA 性平星期六活動側記

  • 理論X概念X實作:你的第一堂「全面性教育」必修課
  • 時間:2024 年 3 月 2 日 14:00-16:00
  • 地點:貝殼放大多功能交誼廳(台北市萬華區大理街132-7號)
  • 主講:姚惠耀(臺大歷史系博士生、TGEEA 教育推廣專案經理)、紀孟均(TGEEA 理事、中央性平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

林祐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實習生)/整理撰寫

本場性平星期六邀請到專精於「性別史」的姚惠耀及國小教師紀孟均,與大家分享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CSE)的內涵,以及 CSE 在台灣的歷史發展與落實現況。

本篇側記聚焦於惠耀的分享內容,下半部的側記請見:性教育怎麼教?國小老師在教學現場的觀察與實踐

從關於「性」的問題出發 說明 CSE 的理念

講座一開始,惠耀提出了三個問題與觀眾互動,分別是「何謂好的性?」、「幾歲該教性?」及「上過什麼類型的性/別課程?」。

回應「何謂好的性?」這個問題,惠耀介紹了女性主義者 Gayle Rubin 的「性階序圖」(1980),其中認為所謂的「外圍的性」,是指那些「婚家之外的性」,包含:同性之間的性、涉及金錢的性、多人關係的性等。這些性的樣態之所以被稱為「外圍」,多來自於人們的道德判準,但其中是否隱含父權壓迫、是否需要以法律責罰,都應有思考與討論的空間。

至於「幾歲該教性?」,惠耀則談到台灣在1948年開始於中學階段施行「生理發展」教育。但惠耀也補充,具有國際共識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後簡稱《綱要》)指出,5 歲以上的兒童就應該開始接觸全面性教育,《綱要》的其中一個章節也分別講述 5~18 歲間的各個年齡段,應該教授到什麼程度。惠耀提醒,《綱要》所訂定的 5 歲應是最低限度,並不代表 5 歲以下就不能傳授性教育的相關知能。

有研究表明,CSE 可以減少歧視與霸凌的發生,並讓孩子具備感知風險、人際應對與識別身體界線等能力。若太晚才實行性教育,往往需要耗費更多的資源與時間,去改變孩子的「習慣」,而非培養並建立「價值觀」或「能力」。

國際性教育的三大派別:ABC、HSE、CSE

惠耀指出,性教育在國際上主要分為三大派別,分別為 ABC、HSE 與 CSE。ABC(Abstinence, Be faithful, use a Condom,守貞、忠誠、保險套),代表的即是「禁慾」的性教育,主要從「公衛」或「性道德」的角度出發,並以後者為核心。在提倡性教育時,ABC 的最終目的在教導孩子「不要輕易發生性行為」,是恐嚇的性教育。

至於 HSE(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歐洲的全人性教育)則是因為聯合國過去對於 CSE 的發展不足,而由歐洲國家獨立發展出來的體系。其主旨為「了解並享受性行為」、「對自己健康福祉負責」與「建立安全且充實的關係」,其核心價值為「權利」,並著重「性權」的享有。

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再次提出新CSE(全面性教育)架構,旨在「使學生具備相關的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以確保其健康、福祉與尊嚴」,涵蓋「權利」的享有,並著重在能力的培養。

聯合國全面性教育(CSE)的特色

惠耀表示,根據《綱要》的說明,CSE 共有十大特色,分別是:科學準確、循序漸進、適齡、基於課程、全面綜合、基於人權、基於性平、文化相關性和環境適宜性、促進根本性變化、培養做出健康選擇所需技能。

惠耀聚焦於「適齡」與「文化相關性」這兩大特色。其中「適齡」指的是,教育者應根據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或方式進行表述。「文化相關性」則是指,依照文化的不同,形成具有差異性的內容與表達方式,認識、反省與批判在地文化中的性觀念,並融入到 CSE 的課程中。

台灣性教育的三大流派:婚家派、性平派、性解放派

談完國際的性教育流派,惠耀將視角拉回台灣,說明我國的性教育流派主要分成三大類,分別是「婚家派」、「性別平等派」與「性解放派」。

首先,「婚家派」主要是由婦產科與泌尿科等醫生引領,該派別始於 1989 年杏陵醫學基金會的「家庭生活與性教育中心」。婚家派主要從「公衛」的角度出發,以「家庭」與「愛」作為「性」的核心。因此,其主要論述著重於「幸福美滿的家庭」與「兩性和諧」等。實施性教育的主要訴求則是「延後或不發生性行為」、「忠貞伴侶」與「懷孕或性病的求助管道」,雖然常以全人性教育之名推動,但內涵較接近國際上 ABC(禁慾+避孕) 的性教育論述。

「性別平等派」與「性解放派」則是女性主義性教育派別,兩者都起源於 1980 年代末,受到 1994 反性騷擾大遊行、彭婉如命案與葉永鋕事件等重大事件影響。當時推動性教育的目的在於認識性騷擾與性別暴力的樣態與求助管道等,並在後續因不同的女性主義流派分為「性別平等派」與「性解放派」。

性別平等派是從性別的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出發,理解社會文化所塑造出對男女在性方面正負的影響,探討性別互動與社會性角色等議題,並以個人主體性來思考「選擇」、「愉悅」或「做自己的自由」,作為性教育的主軸。性解放派則以「打破壓抑、延後、羞恥、道德掛帥的性教育」,作為其性教育之主張,並有著「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的口號。兩派的主張非常相近,但性平派更重視性別不平等的權力關係,而性解放派則重視主體能動性,且不希望政府過度干預性主體的發展。

台灣性教育流派的愛恨糾葛

由於理念與核心價值不同,性教育三大流派過去曾產生摩擦。首先,惠耀介紹了「婚家派」與「性解放派」的衝突,婚家派批評性解放派「鼓勵情慾探索」與「開拓女性情慾空間」的論述,指稱將導致避孕不足、愛滋氾濫、產生不美好的性關係。

「婚家派」與「性別平等派」的衝突,則體現在 2011 年的真愛聯盟事件。婚家派認為性平派的論述會造成「性別認知混淆」、「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發展多元情慾與多元家庭」的現象,但性平派則希望性教育能「使人自由,看見更多可能性」。

最後,「性解放派」與「性別平等派」的衝突,可以從「康熙來了」事件中體現。性平派認為節目中對陰柔男性的論述,呈現異性戀霸權的觀點,再製迷思與貶義,可能造成校園的歧視與霸凌,讓陰柔男性處境更為艱難。但性解放派則認為性平派的說法,忽視了陰柔男性所具有的「反抗能力」與「主體能動性」。

在台灣落實 CSE 的困境與考驗

最後,惠耀分享了 TGEEA 在檢視國小教科書時,發現現有內容的缺失。其中,教科書內容仍存在「缺乏多元家庭樣貌」、「強化性別刻板印象」、「脫離現實的情感互動」、「避談性的性教育」與「強化愛滋污名」等問題。

此外,TGEEA 也透過問卷及焦點團體,發現第一線老師在教性教育時,不僅面臨外部壓力,同時也缺乏教學資源與知能。前述現象都呈現出在台灣落實 CSE 需要面對的困境與考驗。

按讚或分享至:

我們的工作對應 5 大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