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主辦
協辦

「跑步輸女生,覺得壓力好大!」體育界中備受期待的男孩,與不被期待的女孩 | 活動側記(TGEEA性平星期六)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於9月25日舉辦第一場「TGEEA性平星期六」性別平等教育推廣公益講座,講題為「性別鍛鍊:東京奧運的性別觀察」,由賴友梅老師(台灣友性創心協會執行長)主講,莊淑靜老師(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主持。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TGEEA性平星期六」系列講座由聯合利華及屈臣氏共同贊助舉辦,自2021年9月起預計辦理 15 場,從運動、藝術、法律、童書、靈異故事、自我覺察、特殊教育、戲劇、傳統習俗、桌遊等多元主題與觀點切入,體現「生活無處不性別」的含義。

「為什麼女孩會慢慢從運動場上退出?」

莊淑靜老師從學生時代就不愛運動,直到四十歲才發現自己其實可以跑步,後來甚至愛上運動。在過去擔任協會理事長的任內,還曾經辦過一場馬拉松挑戰,邀集大家利用下班時間訓練,從一圈開始跑,最後組成「多元性別跑跑跑」隊伍,完成 12K 的挑戰。

賴友梅老師則是在經歷一場意外後,由於身體需要修復,開始思考如何讓「後中年」的自己達到身心平衡,就此開啟了運動的機緣。除了每週維持兩次健身、一次瑜珈之外,也接觸射箭和拳擊;最近的目標是想要學習直排輪。

兩位講者同為半路出家的運動素人,除了分享自身從畏懼運動到愛上運動的經驗外,也介紹在教學上,如何將運動員的生命故事或運動賽事中的性別事件融入體育教學。

延伸閱讀:男女都一樣就是平等?聽跆拳道教練分享性別與體育的觀察

運動員生命故事 融入體育教學

這一屆的東京奧運有很多激勵人心的生命故事;而且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選手們的生命故事變得更立體。賴友梅老師指出,這些故事都可以用在教學上,引導學生思考。像舉重選手郭婞淳,曾經受過非常嚴重的運動傷害,這可以連結到身體議題;拳擊選手黃筱雯自小爸爸入獄、由阿公帶大,從他的故事,可以看到多元的家庭組成。

而從媒體識讀的角度,運動選手怎麼被媒體報導或被大眾討論,也都是可以跟學生討論的問題。例如舉重選手許淑淨在2016年里約奧運摘下金牌,卻有主播在報導時建議道「把裙子穿回來,說不定美麗動人的許淑淨又可以回來了。」這個事件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時至今日,媒體雖然有進步,但還是可以看到像「國民女友」、「男神/女神」這類性別化的用詞。

賴友梅老師接著舉例幾位具有性別典範意義的運動員,像是第一個參與波士頓馬拉松的女性 Kathrine Switzer、經歷截肢手術但仍不放棄運動的「超馬媽媽」邱淑容、三個月內破四次世界紀錄的荷蘭帕運跳遠選手 Fleur Jong 、世界最年長的女性健美運動員 Ernestine Shepherd 、台灣第一位女性棒球主審劉柏君等等。體育老師們在無法上室外課的時候,不妨帶學生認識這些特別的運動員和體育歷史小故事。

台灣奧運歷年得牌數 女子個人超過男子個人

最後,賴友梅老師拋出自己從小的疑惑:從小看棒球,但為什麼都是男生打棒球、女生打壘球?在棒球比賽中,女性的參與在哪裡?台灣女子棒球世界排名躍居第二,卻很少人知道。從小是籃球迷,但女籃場次很少;這屆奧運有三對三的項目,台灣的選手努力克服身材上的劣勢,卻也並未受到太多關注。

莊淑靜老師則回應道,自己在觀察奧運賽事時,也有很多學習與好奇。像是看體操比賽時發現,男子選手與女子選手除了服裝有差異之外,連貼紮的規定都不同。女性體操選手的貼紮必須是膚色,男性選手則不受這樣的限制。淑靜也上網查了政府關於奧運的性別統計資料並做了簡單的統計。

請大家猜猜看,歷屆奧運以來,台灣得到獎牌數最多的參賽組合是?

(1)男子個人  (2)女子個人  (3)男子團體  (4)女子團體  (5)男女混合

可能有點出乎大家意料地,答案是「(2)女子個人」!但是如果仔細看看體育署用於促進女性參與運動的資源,會發現落差非常大。例如一樣是轉播運動賽事,男子比賽項目的轉播場次比較多、時段也比較精華;女子比賽則場次又少、時段又冷門。

Q & A

線上參與者凌老師提問:討論運動場上性別議題時,素材多半不可缺乏女性受到壓迫的歷史,但對於年紀和認知發展較為不成熟,或者很擅長運動的孩子來說,談論女性對他們來說相對不貼切,或者還沒有面臨、意識這樣的不公。有什麼辦法能在不冒犯到保守體育老師的情況下進行機會教育嗎?

賴友梅老師回答:近年陸續可以看到一些公開出櫃的跨性別運動員出現在各大賽事;最近在教師研習演講時,也聽說體育班學生對跨性別參賽有很多討論。若學生對女性受壓迫的歷史無感的話,那麼或許可以從多元性別的議題切入。這屆東奧可以看到很多相關的例子,比如說公開出櫃的英國跳水選手 Tom Daley 在場邊織毛線,引起許多關注。這些多元性別身份的選手怎麼看待自己的性別經驗、怎麼樣的賽制是比較公平的,都是當代的學生所經歷與關心的。至於保守的老師,就是協會長期耕耘所希望改善的。

莊淑靜老師回答:很多菁英女性運動員確實很難馬上感受到不平等,但我曾看過有體育班女學生透過分享個人經驗分享,讓大家慢慢感受到這個不平等。那是一個划船的女學生,周圍的人總問他,划船這麼熱、肌肉又會練這麼大,為什麼要做呢?男生卻很少會遇到這樣的質疑。所以我覺得,從個人受壓迫的經驗去談性別不平等的議題,可以是一個突破口。

線上參與者王老師回應:以前國高中體育課體適能測驗的時候,男生要跑1600公尺,女生只要跑800公尺,我都覺得很不服氣!我覺得體育教學還有一個層面是尊重不同男學生之間的差異。

莊淑靜老師回答:不少人會覺得男女本來就有天生差異。我自己從高中體育老師默許女生不用跑步後,就覺得受到一種暗示:女生就是不會跑。我理所當然地待在不會跑的那邊,在很長的學生時期都沒有機會體會到,原來運動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讓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就是老師的專業與職責所在。我四十歲才開始跑步,第一次跑完 3K ,腦內燃起對高中體育老師的熊熊怒火,耽誤我二十幾年。現在有些體育老師的做法是,不用男女區分,而是觀察有哪些人是願意跑、也做得到的,可以請他們試著多跑幾圈。我們看到更多教學上的可能性,不再以性別作為可以或不可以的判斷基準。的確,男女身體結構可能有些不同,但就全民運動的概念來說,這個落差不會太大。教學專業應該要能讓各種性別都體會到運動的好處。作為老師的責任是,我們有專業,那我們就應該藉由這個專業,協助不同性別的學生完成他們自己設定的目標。

賴友梅老師回答:很多男學生也有著充滿壓力的運動經驗。男生一定要是運動高手嗎?一定要體能很好嗎?這些是壓迫的經驗,卻也是不太能說得出口的經驗。我今天早上去演講時,有個跑馬拉松的夥伴說,他之前練習時,發現女生都超過他,就覺得壓力好大。聽完演講後他反思,為什麼自己會覺得被女生超過不好?運動應該是在跟自己的身體對話、跟自己的狀態比較。之前有個游泳教練說,他觀察到有些家長不鼓勵女生學游泳,怕身材變成倒三角形、平胸;但因為這樣,女生喪失了很多運動的機會。我自己到了「後中年」48歲的時候開始健身,也很氣我的體育老師。進入青春期後慢慢不敢運動,因為沒有好的運動內衣;加上升學壓力,體育課都被其他課借光了。

現場參與者黃老師回應:800公尺、1600公尺的體適能檢測會這樣訂,是因為有個常模,體育老師又被規定一定要上傳。我自己上課時是規定男女都要跑1600公尺,很多學生哇哇叫,但我跟他們說,如果你沒有機會嘗試,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

現場參與者游社工師提問:我從奧運的體操比賽來看,男女比的項目不一樣,為什麼要這樣區分?女生也可以雙槓、男生也可以優雅翻轉啊。我更想知道,同志運動者在這樣的環境中怎麼出櫃、又怎麼面臨對他們運動生涯的後續影響?跨性別運動員後續參賽會不會受到壓迫、以什麼身份參賽?我自己在學校時也不太喜歡運動,身為生理男性,會被被認為體能要比女性好,這也會造成壓力。

莊淑靜老師回答:每個人要贏過的是自己。剛剛講到評量方式,有一種方式是,先記錄自己的成績,下一次要比前一次的自己更進步。關於跨性別參賽,今天沒時間談太多,奧會有自己的規定,這涉及檢測的問題,在不同項目、不同層級的賽事也會有所不同,大概不會太快有定論。

賴友梅老師回答:LGBTI運動員的故事,我在教學時會一個一個談。像談東奧時,也會順便提到日本現在的社會情況,例如最近日本有第一例同婚釋憲法院判例等等。

講座的尾聲,莊淑靜老師也鼓勵大家參與運動:連我們這種「肉腳」都可以開展運動世界,那大家一定都可以。從事運動不只是從事一個運動,根本是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

按讚或分享至:

我們的工作對應 5 大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