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主辦
協辦

性教育是為了什麼?如何開口談「性」?烏烏醫師與翁麗淑老師帶你破除「性」的迷思|TGEEA 性平星期六活動側記

  • 別再迷「性」了!性的謠言破除全攻略
  • 時間:2023 年 9 月 9 日 (六) 19:00-21:00
  • 地點:貝殼放大多功能交誼廳(台北市萬華區大理街132-7號)
  • 主講:烏烏醫師
  • 主持:翁麗淑(TGEEA 理事)

姚惠耀/整理撰寫

本次講座邀請到烏烏醫師與 TGEEA 的理事翁麗淑老師對談,討論如何開展性教育?以及如何破除「性」的迷思?

性教育是什麼?又為了什麼?烏烏醫師與麗淑老師的觀點

什麼是「性教育」呢?或者說,「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呢?

烏烏醫師引述網路資料,認為教育是「傳遞人類的經驗與知識,有助於個人融入社會」。麗淑有不同意見,她認為社會充滿迷思,若教育只是適應社會、融入群體,恐怕無法幫助孩子突破社會框架。

談到性教育時,烏烏醫師覺得性教育與歷史、物理等學科不同,不只是性的知識傳遞,更多是「性的溝通」,了解自己的身體,認識彼此的差異。

麗淑追問到,我們到底學習國語、數學、歷史這些科目的原因是什麼?甚至,我們為何要上學呢?上學不是限制我們的自由嗎?她認為,教育應該是讓孩子裝備自己,未來能走得更遠,追求更大的自由。

孩子透過學科教育吸取知識,並學習知識的「語言」。性教育也是一樣,是身體的語言、情感與情緒的語言,讓孩子認識自己的主體性,才可以跟他人對話。性跟情感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便是讓孩子避免被懷有惡意的大人牽著走。

如何開始討論「性」呢?

但是,性教育該如何開始呢?

烏烏醫師認為,最晚應該在初經來的時候,就一定要教性教育;或者,若家中有人懷孕、生小孩,都可以跟孩子討論為何會懷孕,不想懷孕可以怎麼做。家長可能比較擔心非預期懷孕,或是模仿 A 片情節,既然有這些擔憂,就從這裡下手吧。

麗淑發現,我們很難想像在餐桌上突然討論性教育,因而,學校是更適合做性教育的場域,有明確的教學進度與習作要求。例如,麗淑將月經教育設計為訪談作業,請學生訪談家中女性。有一次,麗淑在懷孕期間上課時,小孩卻說,是 XX 老師(麗淑老師的丈夫)做了什麼壞事嗎?

烏烏醫師回應,小孩可能是從媒體上接觸一些負面的詞彙,用「壞壞」來形容性行為,但諸如壞壞、大姨媽、妹妹,都有正式的名詞。麗淑分享另一位老師的經驗,那位老師很努力的才說出「衛生棉」三字,終於不是「這個」、「那個」等等的代名詞。可見,性的禁忌與羞恥文化可能造成一些溝通上的障礙。

麗淑問烏烏醫師,是否婦產科醫師比較能聊性的問題呢?

烏烏醫師認為,除了一些醫學知識以外,若涉及性的喜好跟愉悅等,不見得能在婦產科得到理想的答案。性教育中很少談到欲望跟傾向,例如同志教育。她遇到一位同志朋友,曾擔心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直到在網路上找到相同性傾向的人。麗淑分享今年暑期上映的電影《怪物》,當身邊沒有人提及,也沒有相同的人,那麼,他們自己可能覺得自己是怪物,這個現象顯示教育仍存在不足之處。

麗淑遇過家長詢問小孩若是同性戀怎麼辦?擔心是天生的,或是後天,可否改變?但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歧視,為何我們不會擔心小孩是不是異性戀呢?烏烏醫師認為,如果是擔心小孩被欺負,那家長更應該站在小孩身邊。

綜上討論,麗淑認為開啟性教育的關鍵點,是「友善」的環境,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大人總是批判的立場,而非同理小孩的情況,當然,小孩很難聽得進去,也不會主動開口。

月經貧窮,月經教育更貧窮

關於月經的課題,麗淑分享以前衛生棉條引進時,有醫師要求禁止未婚女性使用,這是否也是歧視?烏烏醫師認為,這可能是因早期男性醫師較多,無法理解女性使用衛生棉的感受,且早期有些敗血性休克的案例,引起恐慌。

烏烏醫師認為,衛生棉條是非常重要的性教育素材,可以破除處女膜的迷思,且女性可透過碰觸自己的性器官,更認識自己的身體。若女性嘗試棉條,探索過自己的性器官,對身體更為熟悉,有助於女性開口討論性,也可能比較不害怕面對生產。

說到月經貧窮,烏烏醫師認為,現階段的討論還是將月經跟懷孕分開來談,且談很制式的生理現象,變成冰冷的數字計算,如 28 天。麗淑回應道,月經貧窮不只是缺乏衛生棉的問題,對月經的討論也太過貧窮。

此外,麗淑分享如何教導男孩月經?她在課程中讓孩子一起縫製布的衛生棉,並且破除「月經來 = 脾氣差」的刻板印象。學校的月經教育,常常是將女學生集中起來,由衛生棉公司授課,但麗淑讓班上的男同學也去聽。麗淑發現,男孩們了解更多之後,反而不會再用嘲弄的方式對待月經。

最後,談到性行為的教育,麗淑認為社會文化中,時常認為女性不應該事前準備,否則就是淫蕩的,但性應該是享受的、快樂的,我們要更好的認識自己的身體與情緒,並積極的討論、協商與準備。

按讚或分享至:

我們的工作對應 5 大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