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全面性教育」會剝奪兒童的純真思想!?用10個問題澄清迷思

林祐緯/整理撰寫

雖然《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經過經驗的累積與實證,發現「全面性教育」對於孩子的正面影響,但是在基於社會、文化與宗教的觀念下,全面性教育的落實還是會受到各種原因的阻攔,導致無法完整並正確地施行。對此《綱要》就針對一些對於性教育常見的迷思,做了一些澄清,因此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綱要》是怎麼說的吧!

Q1:全面性教育會導致性行為更早發生?

根據一些研究結果會發現,「全面性教育」的施行與首次發生性行為的年齡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性。也就是說,全面性教育並不會使首次性行為的時間點提前,這點是確定的。 不過在另外一些研究結果中,甚至發現了全面性教育是可以推遲首次性行為的年紀,並於為性行為時更負有責任。

Q2:全面性教育剝奪了兒童的純真? 

所謂「全面性教育」,是適齡且適性/發展性的教學過程,並且提供的都是具有科學、準確且非評判性的資訊,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是有正面的影響再者,全面性教育不僅僅和性行為有關,它更是包含了身體、青春期、人際關係、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因此就有研究表明,在缺失全面性教育的情況下,孩子會更容易受到來自同儕、媒體或社會等的衝突,甚至會受到有害訊息的影響。

Q3:全面性教育與文化或宗教信仰相衝突?

確實,某些文化價值可能跟全面性教育的精神有所衝突。但全面性教育所強調的,並不是一味地要與之對抗,反而是承認社會對於全面性教育的推廣是一個重要的存在,而認為應該要將文化與全面性教育之內涵相互調和。但《綱要》強調,針對侵害人權或增加對某些群體之壓迫的有害做法,有必要去及時反映與處理。另外,提供錯誤資訊或有所隱瞞的性教育,也會忽視了青少年的生活經驗,使他們承擔不必要的疾病和非計畫懷孕的風險。

Q4:年輕人的性教育應由父母或其他家族成員負責?

《綱要》並不否認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權利,但它另一方面地認為,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是立於一種補充地位,以協助父母和家庭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因此政府應該有義務創造安全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得以學習到高品質的全面性教育。

Q5:父母會反對學校性教育?

《綱要》再次強調它並不否認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權利,但它認為家長會反對全面性教育的原因,往往是出於恐懼或缺乏瞭解,使得他們下意識地希望確保孩子所接觸到的性知識與其自身的價值觀念吻合。因此《綱要》強調,落實全面性教育並不是要取代家長的角色,而是希望與他們合作,讓家長也參與並支持這個教學過程。

Q6:全面性教育可能對青少年有益,但並不利於幼兒? 

《綱要》認為它是能夠被靈活運用的,而得以適用於各種社會文化、年齡與發展階段,並且在內容上也更是包含了各種人際關係,而不僅僅是性關係,而兒童對這些人際關係的意識和認識,遠遠早於他們在性方面的探索。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需要具備相關的知識與能力,才能夠他們了解自己的身體、人際關係和各種情感。

Q7:教師缺乏開展全面性教育的能力,因而可能會感到不適?

確實,相關教師的能力可能參差不齊。然而《綱要》認為,基於老師在學校中往往會需要面對學生所提出的關於成長、人際關係或性方面的問題,因此老師更是要具備相關之能力,以適當且安全的方式回應這些問題。

Q8:教授全面性教育對教師來說非常困難?

在一些社會和文化的環境下,因為人們對於性或性別仍有一些負面且有爭議的理解,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導或討論與性相關的話題會比較困難。然而《綱要》認為,正是因為如此,教育工作者更是要與學習者建立良好關係,並以這種關係為基礎,主動傾聽和辨別學生的需求和擔憂,並提供相關的知識。

Q9:年輕人已經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知道關於性的一切?

事實上,網路往往無法提供適齡、適性以及基於實證的資訊,甚至有可能會提供帶有偏見或扭曲事實的資訊。然而對於年輕人來說,區分正確與錯誤的訊息非常困難,而且網路似乎也無法為年輕人提供空間來進行討論、反思或辯論,或發展相關的能力,因此在學校開展全面性教育是重要的。

Q10:全面性教育是引導年輕人選擇其他生活方式的一種手段?

《綱要》強調,全面性教育並不是要引導孩子朝向某個特定的生活方式,它的主要原則只是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得到正確的資訊和服務,並從而獲得最高標準的身心健康與福祉,因此著重點在於具有科學與實證的資訊,而非特別認可何種生活模式或價值。

總而言之,在了解「全面性教育」的基本概念後,就不要再對它有所誤解囉!另外,《綱要》所提到的也只是概念性的東西,所以教學上還是很依賴第一線的老師。因此,希望老師們可以幫忙填寫問卷,以讓我們可以更了解教學實務的現況,若有興趣也可以參與TGEEA舉辦的焦點座談,以做進一步的討論喔!

延伸閱讀:「全面性教育」是什麼?包含哪些概念?TGEEA 說給你聽!

按讚或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