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這幾天,金門金城國中的段考試題引發廣泛關注。這起事件不僅揭露個別教師的價值偏差,更提醒我們:如果性教育僅停留在片面且偏頗的性知識,卻缺乏性別平等的核心精神,後果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嚴重。

▍考題使用的詞彙,正是厭女觀點的再製

回顧這次的段考試題,我們可以從字裡行間明顯看出教師本身的價值觀。

例如,題目中出現「有很多的男生朋友,但女生朋友少得可憐」、「跟很多男生曖昧後被告白也不明確拒絕或答應」等敘述,並將這樣的行為歸類為「綠茶婊」,直接暴露了出題者本身的「厭女」觀點。

這樣的描述與用詞建構出「好女人」應該是貞潔、被動、專一的形象,並將不符合這些規範的女性標籤為「壞女人」。透過這樣的二分法,進一步規訓女性的行為與形象,強化社會對女性的性別期待與道德審查。

▍U=U 的時代,還在教學生恐懼與偏見?

還有另一題寫道:「得到愛滋的我反正也沒多少時間可活了,你他X的再說我毒甲你試試!」雖然答案提到聯合國推廣零歧視的願景,但文字本身卻充滿歧視與錯誤資訊。

根據現今醫學的共識,「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的觀念已明確指出:愛滋感染者只要持續穩定服用抗病毒藥物,將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範圍內,就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給他人。同時,感染者的預期壽命也已大幅延長。

至於「毒甲」一詞,則源於對同志社群的負面刻板印象與恐懼語言,錯誤地將性傾向與疾病風險直接連結,反映出社會對愛滋感染者長期以來的污名與歧視。

當出題者並未對這些用語進行任何說明或批判性的引導,反而自以為幽默、有趣,可能導致這些用語進一步在校園中被模仿、使用與傳遞。

▍性教育不只是生理知識,更是價值與關係的教育

除了這兩題之外,還有許多題目同樣反映出教師所抱持的是貶抑多元性別、強化性別刻板印象、污名化愛滋感染者與厭女等偏頗的知識與價值觀。這樣的內容不僅誤導學生對性與性別的理解,也完全缺乏性別平等的基本理念與視角。

符合性別平等精神的性教育,不應該僅止於生理知識的傳授,而應涵蓋人際關係、價值觀、身體與性權利、性別暴力預防、生殖健康等多元面向。

這也是聯合國、台灣教育部、性平協與其他民間團體,近年推動的「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所共同倡導的方向:以系統性的課程,幫助學生理解性與性別如何在社會文化中被建構,並培養平等、尊重、自主的價值觀,以及建立關係的能力。

▍當偏見成為教材,我們更需要性別平等的性教育

這次事件讓我們再次看見,當性教育僅停留在生理知識的傳授,甚至淪為片面、偏頗的題目與內容時,並無法回應學生在校園中面對的真實處境與需求。

我們需要的是一套從性別平等出發、內容全面且貼近生活經驗的性教育,才能真正支持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理解自我、尊重他人,並建立健康、良好的互動關係。

按讚或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