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3)年是台灣通過同性婚姻的第四年,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秘書長宜臻、理事麗淑老師於 5 月 20 日參與由彩虹平權大平台主辦的「後同婚時代的現在與未來」系列研討會,從性平教育團體與第一線教師的角度出發,分享性平教育的現況與展望,並與專家學者、NGO、第一線工作者及政治人物共同交流。
麗淑老師:重點根本不是學生「會不會變成同志」,而是我們能否創造出對所有人都更加友善的校園環境。
麗淑老師分享自己在教育現場的觀察,指出近年同志議題的能見度有逐漸提升,卻也伴隨著反對的聲音。以《國王與國王》繪本引發的爭議為例,各縣市政府在面對外界的壓力時如何應對、處理,將會影響教育工作者與社會大眾的看法。
麗淑老師說,自己經常被詢問:「學校教同志教育後,小孩會不會變成同志?」、「同志是不是天生的?」他認為,這些問題仍隱含著對於同志的刻板印象,但小孩是同志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思考的其實是:現在的校園環境能否讓所有學生都能平安長大、擁有自信與力量。
麗淑老師也分享自己如何在課堂內與學生討論性別議題。他曾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瑞秋·卡森的故事》這本繪本,邀請大家一起思考為什麼瑞秋·卡森選擇不要結婚。當時,同學們提出「他有可能是同志」、「因為他比較喜歡這樣的生活」等等可能性,進而延伸到對於多元家庭、多元性別的討論。麗淑老師指出,這樣的過程也彰顯:只要老師願意,處處都可以是討論性別平等議題的教材。
秘書長宜臻:以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為根基,持續打造同志友善校園。
「十年前,一個四十人的國中班級,大概會有三、四個人舉手說認識同志親友,大家還覺得他們很奇怪;現在一個班大概會有二十幾個人說自己認識同志,大家反而會覺得那些沒有舉手的人很怪。」宜臻從入校進行同志教育的觀察出發,發現近期接觸到的學生,整體而言更認識同志、提的問題更多元,班級中有出櫃同學的比例也比以前高很多。
宜臻認為,這樣的變化可能是源自於同婚通過前後這幾年,社會大眾對於同志議題的關注,以及許多名人的公開現身、出櫃,讓更多人開始重視同志的權益與處境。這樣的社會風氣可能會讓大家認為校園環境也有跟著進步,但從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調查的量化數據看來,同志學生在校園裡的處境仍舊艱困。這也許反映出,能確實落實性平教育、引導孩子認識多元性傾向、性別認同的老師,還是少數。
宜臻也指出,有志推動性平教育的老師經常需要承受來自家長、校方的壓力,或苦於沒有適合的教材可以使用。其實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相對進步,若能從政策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協助,將有助於改善同志學生與老師在學校的處境。宜臻認為,從落實課綱開始,讓中小學生就有機會認識同志議題,並持續強化高等教育、師資培育的性平教育,才有機會逐漸打造同志友善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