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鈺庭 ( 臺灣師範大學同學 )
TGEEA 與臺灣師範大學吳志文老師合作進行活動,邀同學們一起反思、創造傳統婚俗中的儀式。以下同學挑選了台灣婚姻習俗的相關儀式,並檢視其中性別不平等之處,並找出「被傳統儀式所忽視」的人物或人際關係,最後發揮創意,試著重新創造儀式 。
隨著時代演進,性別平等逐漸受到重視,而婚禮中是否又存在著性別角色框架呢?新娘時常是婚禮中的焦點,但根據台灣的習俗,在步入宴會之前,會先在家中實行傳統的禮儀,而這些禮儀存在不同的意涵,其中更隱含對於女性的框架。
壹、婚禮習俗的相關文獻探討
曾意琇(2003)「台客傳統婚俗中性別觀之初探」一文,全文以性別角度約略檢視我國現有的婚姻習俗,並針對婚姻中男女角色的扮演及價值進行論述,延伸討論傳統文化對家庭中性別觀的影響。文中提到漢人社會特別強調「社會認可」的價值,於是新進門的媳婦需要透過公開儀式,才能獲得夫家及親友的認可,產生歸屬感,性別角色也如是在文化脈絡下被傳承與再製。作者也從婚俗的內容歸納「性別」在其中所呈現的角色與價值,如:男性的角色多半是幸福提供者,女生的角色則是被提供者;婚儀中對於重婚的忌諱,包含了對女性「貞節」的重視;婚儀中處處可見傳宗接代的象徵意義,如祝福新人早生貴子等。
黃瓈君(2004:122)的在「民間習俗諧音現象之研究–以漢族婚俗年俗為主」論文中針對習俗的撰寫,重點在於習俗的緣由、轉變、儀式及其意涵,而習俗儀式背後的性別權力關係、雙重標準及男娶女嫁的價值觀較少提及。如「過火」、「踩瓦」等儀式,用意都在去除新進門的女性身上所帶的「穢氣」,顯現出新入門的女性是低下的、不乾淨的,呈現出以男性為尊,女性為她者的性別權力關係。
而同樣的傳統習俗,機入了性別觀點的意涵,其文獻提到,不管是所謂的迎娶或是拜堂、進房這些婚禮的儀式過程中,都顯現出男方主導,在男方家進行,而女方的家庭退至不見的角色,也就是婚禮中的當事人(俗稱新娘)是單獨一個人進入男方家庭,而非如現代婚姻法所稱的『婚禮是一男一女的結合』的想法。」明確的指出婚禮習俗中的性別意涵及不平等權力關係。
塗素珠(2008)「雲林縣林內鄉閩南婚姻禮俗探討」中,以民國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林內鄉的閩南人做為研究對象,調查這些時期的婚俗儀式,文獻中呈現出時代背景與社會變遷對於文化習俗的影響力,婚俗儀式也因此有所改變,她認為兩個不同的年代在結婚的主權上由父母之命轉為男女自行作主,因兩性平權主義的推動;而婚姻的目的也由昔日的傳宗接代、延續家族的意義走向男女雙方愛情的結合;新娘吃婚酒桌的習俗演變為今日新娘在宴客時就「出廳」跟賓客一起享用喜宴,代表新娘從房裡走入人群,與新郎同進同出,女性被重視的程度大為提升,也象徵社會從男尊女卑晉升到男女雙方平等。
從上述文獻可看出,婚禮習俗中確實存在性別權利意涵,傳統習俗的起源皆有其原因,大多是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然而在習俗背後,也有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性別議題。
貳、女性在婚禮中的性別平等:細數性別不平等的婚禮儀式
新娘時常是全場的焦點,女性花費時間、精力用心打扮,身邊的人會以較高逼準來看待新娘,因此女性會提早開始做準備,像是化妝、瘦身、保養…等,這是大多數新娘都會歷經的過程,而根據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蘇芊玲教授的文章中提到:「性別文化中有所謂「男性凝視」(male gaze)一詞,說的是女性不僅經常被男性不懷好意地注視,還會被其他女性以父權社會的單一、嚴苛的審美觀檢視。但我們對新郎卻沒有這樣的要求或評斷。」
也就是說,女性需要特別精心打扮,隱含著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潛藏著不平等的關係,我們會用較嚴苛的眼光來看待新娘,對於新郎的標準反而較低,所以從這個點也可看出,婚禮中的性別關係已無形中成形,而我們卻沒有發覺。
現今仍存在著傳統婚禮的儀式,像是禮車上掛著一大塊生豬肉,要上禮車前會用一把大黑傘罩著新娘;在禮車離去時,新娘需要往車外丟一把扇子,而新娘媽媽會將手上一臉盆的水潑灑出去,這些習俗是希望女性進到夫家後能丟掉壞脾氣,以及顯示女性就如潑出去的水,已經成為別人家的人;另外,通常會由新娘進到新郎家門之前,進行拜父母的儀式,而進門前新娘得先過火爐、踩瓦片,象徵去除霉運,以及生兒子讓夫家能傳宗接代。這些習俗儀式皆是我們很常聽到的,雖說是婚禮儀式,但都是由女性來進行,通俗及規範也是針對女性,男性在這之中並沒有需要低調壞脾氣、去除霉運的過程,從中便可看出在婚禮中的不平等關係。
結婚通常象徵著女性要丟棄過去的自己,已及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割捨開,通常我們都會用「嫁出去」、「娶進來」的用詞來說明女性結婚之時,從用詞上能顯示女性結婚皆是進到夫家的家庭裡,只能投入在夫家之中。以我們家為例子,我曾經訪問過我媽媽,她說當初要嫁給爸爸時,那些傳統儀式都還是存在著的,結婚後也是跟著爸爸及婆婆住。
那時候,我奶奶十分注重傳統的習俗,包括結婚的時辰、奉茶、過火爐……等樣樣都有,而媽媽嫁進婆家後,奶奶是輩分最大的長輩,所以家裡很多事也會聽從奶奶的意見。從中可顯示,這些婚禮習俗還無法完全從我們的生活中屏除,雖然經過世代的轉換,性別意識的提升,我們逐漸改變不合理的習俗,但嫁進夫家、過年才能回娘家……等傳統仍舊存在。
參、創造性別平等的婚禮儀式
根據文獻資料的顯示,許多人仍依循傳統的文化儀式舉行婚禮,但現今性別意識的提升,年輕世代有自己的想法,對於婚禮也開始有跳脫思維的作法,不再是遵循長輩的想法,而是從個人經驗中學習,在雙方都有共識的情況下進行改變。傳統習俗並非歷久不變,因為是由人類所制定出來,順應著時代,逐漸消除就有的性別框架,跳脫較不符合現代思維的傳統觀。身為家庭教育專業背景的學習者,對於創造性別平等的婚禮儀式有以下的想法:
一、順應時代進行調整
性別平等的議題已從很早開始便受到重視,而性別也不再只有兩性,開始出現較多元的性別觀,傳統的婚禮習俗是針對「兩性」來約定成俗,其中也包含重男輕女的意涵在其中。因此,轉變成適合現代婚禮的方式便很重要,可以省去一些瑣碎的婚禮儀式,像是結婚時會有婚顧來協助進行,結婚的準備及程序也能透過與婚顧的協調進行安排。改變婚禮儀式的內容,同時與雙方原生家庭進行溝通,某些傳統意涵可以適時做調整,像是只針對女性的「過火爐」,也能轉成讓新郎、新娘一起,兩人同時去除霉運,畢竟結婚是雙方的事,若能更同攜手完成,也能消除婚禮中的不平等。
二、跳脫傳統創新思維
傳統的結婚會經過訂婚及結婚的宴客過程,但現在也有人會首略宴客,單純只進行登記,兩人簡單邀請親友團,這樣一個轉變多半是經濟考量。舉行婚禮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像是到國外舉行婚禮,或是專為個人所舉行的婚禮,因為現在結婚的人較少,單身主義者提升,且也開始為同志團體所舉辦的婚禮,在面臨多元性別的社會中,年輕世代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婚禮形式,轉而創造新的婚禮文化,屏除當中的不平等。
另外,也開始出現不同形式的婚禮祝賀,今日新聞網(2010)曾有報導指出:作家劉墉以「婚禮捐」的方式祝賀兒子結婚,他將賀禮轉化為捐款,希望將這份喜悅與弱勢團體分享,並在捐款單上註明「祝賀兒子劉軒結婚」;也有許多新人響應公益活動,選購環保製品或是以弱勢團體製作的糕餅糖果,作為分送賓客的禮物,以結婚當做公益,回饋給社會大眾,也是一種創新的作法。
總而言之,有越來越多的新型婚禮儀式,皆是為了跳脫傳統框架,這個改變的過程中,很可能會歷經一些磨合或衝突,但轉變的出發點是為了達成更好的生活方式,順應時代,創造平等,這些轉變對文化的改變有很大的益處。我們透過性別平等的宣導,建立符合結婚意涵又能維持平等的婚禮儀式,這些創新做法能改善在婚禮中性別權利不平等的情況,也能發揮個人的影響力,促進更多元互動的社會,屏除不平等的習俗,讓婚禮走向尊重及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