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從一棵性別的大樹開啟:與銀髮長輩談性別、說家庭

文 / 黃嘉韻

每棵大樹都是從一顆種子萌芽而成,歷經了無數風吹、日曬、雨淋,由微小至茁壯,成為大樹而後結果,果實落下化為具有生命力的小種子,乃至再成為另一棵大樹。推動性別平等的路上,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一直匯集許多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的基層教師、學者專家、大學生和研究生,大家都很期待這棵性別平等的大樹,能孕育出許許多多的性別平等的小種子們。

梳理長輩的傳統思考

二○一二年,協會出版了台灣第一套「多元家庭」主題桌上遊戲《扮家家遊》,內容涵蓋多種家庭型式,融合性別、族群、國籍、階級等議題,我們迫不及待以遊戲讓孩子自由編撰家庭故事,體驗不同家庭生活,思考家庭內的人我關係。

《扮家家遊遊台九》計畫就是這麼開始的,沿著台九線,我們巡迴新北、宜蘭、花蓮、台東、屏東等五縣市,拜訪二十個鄉鎮的小學和社區,用說故事與遊戲引導孩子「看見多元、擁抱差異」,聆聽小朋友和家長們說出屬於他們的多元家庭故事。 當然只有一棵大樹是不夠的,在巡迴課程中,除了孩子,我們也接觸深入社區及在地社團,一些青年朋友告訴我們,傳統觀念緊緊束縛著家庭,要改變家中長輩的思考方式,才是最難的問題。

是啊,我們總是說「教育要從小紮根」,所以花盡了力氣,推動以校園學生族群為目標的性別平等教育,那麼銀髮族呢?因此,我們今年推出「性別友善.樂齡同行」計畫,讓家中長輩能對多元家庭有更多認識,思考幾十年來的生命體悟,是不是有助於破除傳統刻板迷思?感受一個人也可以很快樂、一群人也可以共同生活;就算是與子女或伴侶同住,也不一定要遵循傳統文化,誰說當婆婆的人不能回媳婦的娘家過年?又是誰說年輕夫妻一定要在除夕夜回婆家團圓?捨棄一層又一層傳統枷鎖,家庭成員一定會有更和諧的互動,第二代、三代的家庭關係也會產生變化吧?

DSC05750

變化長輩的想像,也變化傳統

性別主流化,也就是以性別觀點評估「所有」立法、政策或計畫,已是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銀髮族當然不能缺席。有些長輩雖累積了數十年的人生經驗,但生命歷程中,並沒有機會意識到性別平等對生命所造成的影響,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不知不覺成為傳遞父權文化的象徵。就以「婆婆」這個角色來說,常被評價為一個負面的性別角色,「婆婆」們聚在一起,常常就是在抱怨「媳婦」不合想像、不夠勤快、不懂得照料一個家庭的各種要求。這種刻板印象通常來自於年長已婚女性在受到傳統父權價值的壓迫時,同時成為延續者,而且對家庭的想像被侷限在「理想家庭」的單一圖像。

一個所謂台灣傳統的好家庭,通常會以父系為主,呈現「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兒孫滿堂」的畫面,因此,離婚、單親、不生養下一代與獨居的家庭,就會被暗指是「有問題的家庭」,而社會上對原住民、新住民的家庭型態也缺乏應有的瞭解,更別說是同志伴侶的家庭樣貌。

為長輩打造的六項課程

為了破除性別刻板印象和傳統家庭觀念帶來的束縛,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這幾年所研發、出版的書籍、影片及桌上遊戲等多元媒材都能應用得上,我們利用了書籍《大年初一回娘家》、手冊《翻轉習俗、旅行去》、桌上遊戲《扮家家遊》、紀錄片《女生正步走:牽手催生女主祭》及探索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與俚諺俗語,設計出適合樂齡者的六項課程:

「甘味人生︱家庭中的性別議題」課程中,我們運用各式儀典或必須遵循的禮俗的解析,了解台灣民俗的豐美及趣味,同時也審視台灣漢人父系社會中男尊女卑、性別僵化的的習俗;

「什錦料理佐菜尾湯︱了解台灣的多元家庭」使用《扮家家遊》桌遊教材操作,檢視主流家庭意識型態,破除對「完美」家庭的迷思,發覺台灣各種家庭的型態,包括:單親、繼親、隔代、收養、原住民、新移民、伴侶、同志家庭等,以消除歧視、正面肯認多元家庭的價值;

「真人圖書館︱不可不知的你我他」:邀請原住民、新住民、單身、收養、同志、跨性別等,不同家庭型態的經驗者擔任講師,分享自身經歷與家庭生活,啟發長輩對多元家庭的想像。許多人都去過新北市石碇魏扁姑娘廟、高雄市旗津勞動女性紀念公園;

而在「習俗景點走透透︱性別與習俗景點解析」中,我們使用習俗與性別地圖,分享台灣各地具有性別與習俗景點,反思傳統民俗文化的性別意涵;

「天天開心我最敖︱探索生活語言的性別迷思」則藉由耳熟能詳的歌曲〈家後〉、〈男人不該讓女人流淚〉、〈阿嬤的話〉,探究存有的性別偏見及性別文化,聽起來簡單直白的歌詞,其實反映出社會、階級及性別的不平等;

至於「性別一點通︱圖卡與手機生活輕鬆學」,會利用行動網路的免費數位APP,製作屬於自己的家庭及親友的圖片,讓銀髮族寫下想對家人說的話,增進家庭代間的傳承與溝通。

傳統的價值,不該是性別平等的阻礙,長輩如同在我們生活周遭珍貴老樹,歷經數十年的物換星移,陪伴著許多人的成長點滴,見證了生活中的喜樂、無常與永恆,與我們的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我們很期待,能透過這一系列貼近在地的性別議題課程,將長輩豐富的智慧及經驗與性平教育相互結合,破除「完美」家庭的迷思,肯定每一個人在家庭中的價值,對性別平等有更深的了解,也許有一天,不再是晚輩費盡唇舌的溝通性別平等理念,而是長輩提醒我們,該放下那些無謂的性別偏見、抹除父權文化的痕跡了,美好的傳統值得延續,不合時宜那些,就及早擺脫,好好享受性別平等的樂齡生活吧。

按讚或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