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晏/整理撰寫
兩個國家,兩種性別地圖
面對「性教育」,臺灣和日本從政府到民間各有不同的態度與期待。回顧臺灣 2004 年制定《性別平等教育法》至今,已走過近 20 年的歷程。「性教育」從九年一貫課綱中「融入式」的隱形位置,到十二年一貫進入正式課程的章節,「性教育」不再是老師不敢大肆傳授的知識,而是更凸顯其「合法」地位的權利。
與臺灣政府推動性教育相關法令的結果相比,這種訴求在日本可能會面臨相對大的困難。埼玉大學副教授渡辺大輔表示,日本執政黨強烈反對 LGBTQ 相關政策。自 1990 年代末以來,執政黨一直抨擊「性別自由教育」(gender-free education),並稱其為「過度性教育」(excessive sex education),當前執政黨更明顯已與右翼宗教團體和極端宗教團體勾結。2023 年,《促進公眾認識性別多樣性準則》生效,但有一些 LGBTQ 人士擔心這部行政命令可能反而會增加歧視困境。2015 年文部科學省(MEXT,相當於教育部)宣布兩項政策命令:一是給予輔導支持的對象應包含性別認同障礙與性少數學生;二是除了個別的輔導支持,更應該把相關議題納入人權教育範疇。然而這個命令卻不具有法律之約束力。
渡辺大輔表示,日本政府針對國小與國中的課程綱要最大的問題在於不應在課程中提到人類的「性行為」,並具有強烈的異性戀霸權思想,而學校又必須使用經MEXT所審核通過的教科書。然而,近期一些國中的「健康與體育」、「日本語」、「歷史」、「公民」、「家政」、「藝術」和「品德教育」的教科書中,已經開始出現包括 LGBT 和 SOGI(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議題。2024 學年開始,亦將有更多的 LGBT 和 SOGI 議題納入國小教科書。但主要內容仍然是依據異性戀和順性別之視角,而 LGBT 也只能被視為附加或邊緣的議題。也就是說,「異性戀」和「順性別」在教科書中並不會被特別標注,因為他們仍然被視為「正常」。
「迷」與「謎」
有趣的是,學生對於性教育也存在兩種不同的期待與訴求。勵馨基金會的倡議專員劉思伶、賴妘樺指出,根據勵馨針對苗栗縣與台中市國中生的問卷調查,有近七成的學生對於願意且實踐性教育的老師給予正面評價,五成五以上的學生表示自己重視輕鬆、自在且相互尊重的上課氛圍,可見一個適切的學習環境對於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
問卷結果顯示,師生互動多數獲得學生正向肯定,但學生卻對性教育的教材與實用性有更高的期盼,尤其是包括性衝動的因應策略、分手因應、愛的意涵與情感維繫等的情感教育,是學生希望能充分學習與實際應用於生活之中的議題,不過若以老師的立場來看,被借課問題、教學時數不足、教育培訓不夠等皆是導致教學供需失衡的原因。
同樣的訴求在日本也十分受到學生及老師的重視,但情況有點不同。渡辺大輔指出,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的老師提供了友善的空間, LGBTQ 的議題有時卻像房間裡的大象般無法在這個空間裡被討論,因為當性教育普遍不受重視時,老師若提到 LGBTQ,就可能會引發大家的獵奇心態,使得原本將自己隱藏得很好的同學產生焦慮與恐慌,導致性別多元的議題更難被公開討論。
擁抱多元,迷宮出走
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游美惠則表示,「全面性教育」有望為性教育提供更有效且更全面的指引。其中,全面指的不是「程度」,並沒有衡量的絕對標準,反而更像是擴充性教育被運用的範圍與可能性,透過更多元且貼近現實生活的教學設計,讓性教育不再被認為是一門教過即忘甚至是可被省略的課,因此同時也必須提高知識實踐於生活中的有效性。
游美惠分享近期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該教學指引包含了十個教學單元,其中包括了青少年較為關心之性相關議題,如「月經」、「陰莖教育」、「自慰」、「性同意」、「非預期懷孕」、「流行文化」與「網路交友」等。指引的內容除了運用全面性教育的八大核心概念發展教學活動之外,也特別強調性別、權利的概念。並探討權力與意識形態之運作,希望全面性教育的教學能夠使兒少建立人與人間平等之觀念,並認知到自己是積極參與社會的獨立個體,以獲得保護自己性健康的能力。
結語
性教育除了透過國家公權力的推廣,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是實踐的題材,就像日本社會有不少多元性別的議題透過漫畫的方式發聲,運用這類與生活緊密連結的文化時,我們也應隨時留意避免以優與劣、好與壞、主流與邊緣的二分眼光來區分文化,如此便可能是開啟多元性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