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諶淑婷
開學第一週,網路上的家長群組一點也沒讓人失望,馬上出現讓人驚愕的貼文:
「教育部推廣同性戀教育,發給一年級新生的《國王與國王》 是同性戀推廣的繪本。孩子還在稚嫩探索期。萬一被書誘導,混淆朋友間的喜歡成為那種喜歡。爸媽不昏倒。 」
不幸的是,教育單位同樣讓人失望,許多老師與小一家長都收到了「回收書籍」的處理指示。
前幾年我一定會為了這種鬼事大發雷霆,隨著年紀增長看過的荒唐事也多了,今時今日我竟然有了不同想法,反同團體真是太厲害了,可以在這麼熱的暑假努力運作然後開學三天內扭轉了教育主管機關的贈書規劃,這種行動力和影響力用來推動全國國小班班裝設冷氣多好啊……
「讓孩子閱讀同志主題的繪本,會誤導孩子變成同志」已經是了無新意的謠言,畢竟,這麼多年來我們讀了多少異性戀故事、繪本、小說,同性戀朋友依舊沒有變成異性戀啊。我想和這些人聊聊,其實小一孩子在「稚嫩探索期」正是談談同性戀、同志家庭議題的好時機。
Heather Has Two Mommies 是我最愛拿來舉例的繪本之一,這本書於1989年出版,是31年前呢(笑),小女孩Heather入學後,與同學談起自己有兩個媽媽。對於大家不解的模樣,老師邀請大家畫出家裡成員,原來有人是離異重組的家庭、有人是單親家庭、有人是隔代教養,當然也有一夫一妻組成的核心家庭,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沒有一個家庭是特別的。 大人這麼說了,孩子們怎麼想呢?來問問《她有兩個爸爸》 裡的佩兒,她和好朋友瑪蒂達就像雙胞胎一樣,做什麼事都在一起,但有件事兩個人完全不一樣,就是瑪蒂達有兩個爸爸。佩兒想,兩個爸爸的家庭應該很特別吧,例如可以吃甜點當晚餐,沒想到在瑪蒂達家的一晚,是那麼平凡無奇……,原來,那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
每次談起同志教育、性別教育和性教育,總有人說,「為什麼要教孩子這些複雜的事?我們這代、上一代都沒學過,不也是好好長大了嗎?為什麼要教孩子連自己都沒有學過的東西?」問題是,我們過得好嗎?在我學生時期,胖一點的女孩被叫大象,氣質陰柔的男同學被嘲笑是常有的事,連我這種不起眼的女孩都可以被班上男孩公開評論身材不夠姣好。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國中學生行為調查」 也顯示,國中生過去 30 天內曾遭霸凌的比例約為 6%,兩成七是因為身材或長相,一成六被以黃色笑話、言語等方式取笑。在校園性別霸凌的現場,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是受害者、加害者,或是起鬨、圍觀,或視若無睹的那一個。
人的差異不僅僅只有二分法,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讓孩子對「與自己不同」的人有所認識,在生理性別之外,也包括了性別特質、性傾向、性別認同等差異。這麼做,不是要孩子馬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而是能看見他人的位置──理解「即使你跟我不一樣,也沒關係」,營造更少霸凌的校園環境,這是從小學一年級就該有的基本教育。
從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因主要照顧者的態度、主流媒體、社會氛圍開始一步步形成性別刻板印象,瑞士媒體 RTS (Radio télévision suisse) 曾以社會實驗的方式,說明「性別刻板印象」如何暗藏於家庭教育中,下面的影片裡,當小男孩玩女性化玩具、小女孩玩男性化玩具時,家長會有意無意地引導孩子去玩「屬於自己性別」的玩具,尤其是小男孩戴上公主頭飾時,父親更是明顯不自在。
否認自己有性別刻板印象的朋友,可以比較以下兩種情境:首先,七歲的男孩子喜歡玩芭比娃娃、厭惡體育活動,好朋友都是女生,非常想報名芭蕾舞班。另外一種,七歲的女孩子喜歡戶外活動,玩戰鬥陀螺,好朋友全是男生,很想進學校足球隊。哪一種狀況讓人在意?
再提高一點年齡好了,「國一的男學生堅持穿裙子去上學,甚至故意在校服長褲外又套上裙子」,以及「國一的女學生堅持穿褲子去上學,還故意在裙子裡穿褲子去學校」。對於前者,師長可能會懷疑男學生故意找麻煩,或是同性戀、跨性別;後者的狀況,家長更擔心女學生是不是在學校發生了不愉快的事。
穿裙子的男孩
許多人對「男孩女性化」感到擔憂,擔心孩子的性別認同、性傾向不符合自己所期望,這股焦慮可能讓他們排斥孩子接觸多元性別議題,包括閱讀任何挑戰傳統性別意識的童書或繪本,兩年前的九月開學季遭到點名的是《穿裙子的男孩》 ,現在輪到《國王與國王》 。
我可以想像,這種觀念的成人,也不會讓孩子閱讀《威廉的洋娃娃》 ,因為他們相信父母必須「指引」孩子正確的道路,提供「適合」性別的玩具。就如同某個宗教團體說故事時,把《奧力佛是個娘娘腔》 裡愛跳舞的奧力佛形容是「生病了」。這真的糟透了!我想對他們而來說,《薩琪不想當空中小姐》 也是大錯特錯,畢竟一個女孩子怎麼能不想當空中小姐,而是想去開挖土機呢?
當成人被困在傳統性別角色與性別特質的框架裡,他們無法理解,不同的不只是性別,而是:每個孩子都不同,教育一個人不應依循性別而有差異 。
我非常希望,更多孩子能有《胡利安是隻美人魚》 這樣的美麗經驗,就算是為了設計自己的美人魚服裝,弄得滿地一團亂,父母的反應不是驚聲尖叫,而是溫暖的包容回饋。這個故事以每年夏天紐約市康尼島的「美人魚遊行 」為背景,當胡力安看著鏡子裡的身影,思考自己是否做錯事時,他需要的不是「男孩不應該穿那樣」的否定,能將他從自我懷疑的懸崖邊一把拉回的,是無條件的愛與完全接納。
我們的社會,以極大的力量讓孩子相信「正常是好的、不正常是壞的」,父母明明都希望孩子快樂做自己,但遇到某些性別議題就很難走出去,不是反對同志、也不是故意歧視誰,而是擔心各種微小的影響都會讓孩子不再照著自己的期望成長。
孩子的生活就像是《蠟筆小紅的煩惱》 ,被認為一定要展現紅色特質的小紅蠟筆,遭遇了以關心為名的批評和束縛,也有充滿惡意的閒話和指控;還好唯一能看到小紅真實本色的紫莓蠟筆,讓小紅跳脫別人貼上的標籤。這本書不提性別,只說如何讓孩子表達真正的自己、認同自己、看見差異並抱持尊重。其實這正是我心中性別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孩子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不是性別不同,而是每個人都不同啊!
原文刊登於博客來 OKAPI 生活誌
性平倡議
多元不是髒字,保守團體為何要怕繪本《國王與國王》?
文 / 諶淑婷
開學第一週,網路上的家長群組一點也沒讓人失望,馬上出現讓人驚愕的貼文:
不幸的是,教育單位同樣讓人失望,許多老師與小一家長都收到了「回收書籍」的處理指示。
前幾年我一定會為了這種鬼事大發雷霆,隨著年紀增長看過的荒唐事也多了,今時今日我竟然有了不同想法,反同團體真是太厲害了,可以在這麼熱的暑假努力運作然後開學三天內扭轉了教育主管機關的贈書規劃,這種行動力和影響力用來推動全國國小班班裝設冷氣多好啊……
「讓孩子閱讀同志主題的繪本,會誤導孩子變成同志」已經是了無新意的謠言,畢竟,這麼多年來我們讀了多少異性戀故事、繪本、小說,同性戀朋友依舊沒有變成異性戀啊。我想和這些人聊聊,其實小一孩子在「稚嫩探索期」正是談談同性戀、同志家庭議題的好時機。
Heather Has Two Mommies 是我最愛拿來舉例的繪本之一,這本書於1989年出版,是31年前呢(笑),小女孩Heather入學後,與同學談起自己有兩個媽媽。對於大家不解的模樣,老師邀請大家畫出家裡成員,原來有人是離異重組的家庭、有人是單親家庭、有人是隔代教養,當然也有一夫一妻組成的核心家庭,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沒有一個家庭是特別的。
大人這麼說了,孩子們怎麼想呢?來問問《她有兩個爸爸》裡的佩兒,她和好朋友瑪蒂達就像雙胞胎一樣,做什麼事都在一起,但有件事兩個人完全不一樣,就是瑪蒂達有兩個爸爸。佩兒想,兩個爸爸的家庭應該很特別吧,例如可以吃甜點當晚餐,沒想到在瑪蒂達家的一晚,是那麼平凡無奇……,原來,那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
每次談起同志教育、性別教育和性教育,總有人說,「為什麼要教孩子這些複雜的事?我們這代、上一代都沒學過,不也是好好長大了嗎?為什麼要教孩子連自己都沒有學過的東西?」問題是,我們過得好嗎?在我學生時期,胖一點的女孩被叫大象,氣質陰柔的男同學被嘲笑是常有的事,連我這種不起眼的女孩都可以被班上男孩公開評論身材不夠姣好。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國中學生行為調查」也顯示,國中生過去 30 天內曾遭霸凌的比例約為 6%,兩成七是因為身材或長相,一成六被以黃色笑話、言語等方式取笑。在校園性別霸凌的現場,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是受害者、加害者,或是起鬨、圍觀,或視若無睹的那一個。
人的差異不僅僅只有二分法,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讓孩子對「與自己不同」的人有所認識,在生理性別之外,也包括了性別特質、性傾向、性別認同等差異。這麼做,不是要孩子馬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而是能看見他人的位置──理解「即使你跟我不一樣,也沒關係」,營造更少霸凌的校園環境,這是從小學一年級就該有的基本教育。
從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因主要照顧者的態度、主流媒體、社會氛圍開始一步步形成性別刻板印象,瑞士媒體 RTS (Radio télévision suisse) 曾以社會實驗的方式,說明「性別刻板印象」如何暗藏於家庭教育中,下面的影片裡,當小男孩玩女性化玩具、小女孩玩男性化玩具時,家長會有意無意地引導孩子去玩「屬於自己性別」的玩具,尤其是小男孩戴上公主頭飾時,父親更是明顯不自在。
否認自己有性別刻板印象的朋友,可以比較以下兩種情境:首先,七歲的男孩子喜歡玩芭比娃娃、厭惡體育活動,好朋友都是女生,非常想報名芭蕾舞班。另外一種,七歲的女孩子喜歡戶外活動,玩戰鬥陀螺,好朋友全是男生,很想進學校足球隊。哪一種狀況讓人在意?
再提高一點年齡好了,「國一的男學生堅持穿裙子去上學,甚至故意在校服長褲外又套上裙子」,以及「國一的女學生堅持穿褲子去上學,還故意在裙子裡穿褲子去學校」。對於前者,師長可能會懷疑男學生故意找麻煩,或是同性戀、跨性別;後者的狀況,家長更擔心女學生是不是在學校發生了不愉快的事。
許多人對「男孩女性化」感到擔憂,擔心孩子的性別認同、性傾向不符合自己所期望,這股焦慮可能讓他們排斥孩子接觸多元性別議題,包括閱讀任何挑戰傳統性別意識的童書或繪本,兩年前的九月開學季遭到點名的是《穿裙子的男孩》,現在輪到《國王與國王》。
我可以想像,這種觀念的成人,也不會讓孩子閱讀《威廉的洋娃娃》,因為他們相信父母必須「指引」孩子正確的道路,提供「適合」性別的玩具。就如同某個宗教團體說故事時,把《奧力佛是個娘娘腔》裡愛跳舞的奧力佛形容是「生病了」。這真的糟透了!我想對他們而來說,《薩琪不想當空中小姐》也是大錯特錯,畢竟一個女孩子怎麼能不想當空中小姐,而是想去開挖土機呢?
當成人被困在傳統性別角色與性別特質的框架裡,他們無法理解,不同的不只是性別,而是:每個孩子都不同,教育一個人不應依循性別而有差異。
我非常希望,更多孩子能有《胡利安是隻美人魚》這樣的美麗經驗,就算是為了設計自己的美人魚服裝,弄得滿地一團亂,父母的反應不是驚聲尖叫,而是溫暖的包容回饋。這個故事以每年夏天紐約市康尼島的「美人魚遊行」為背景,當胡力安看著鏡子裡的身影,思考自己是否做錯事時,他需要的不是「男孩不應該穿那樣」的否定,能將他從自我懷疑的懸崖邊一把拉回的,是無條件的愛與完全接納。
我們的社會,以極大的力量讓孩子相信「正常是好的、不正常是壞的」,父母明明都希望孩子快樂做自己,但遇到某些性別議題就很難走出去,不是反對同志、也不是故意歧視誰,而是擔心各種微小的影響都會讓孩子不再照著自己的期望成長。
孩子的生活就像是《蠟筆小紅的煩惱》,被認為一定要展現紅色特質的小紅蠟筆,遭遇了以關心為名的批評和束縛,也有充滿惡意的閒話和指控;還好唯一能看到小紅真實本色的紫莓蠟筆,讓小紅跳脫別人貼上的標籤。這本書不提性別,只說如何讓孩子表達真正的自己、認同自己、看見差異並抱持尊重。其實這正是我心中性別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孩子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不是性別不同,而是每個人都不同啊!
原文刊登於博客來 OKAPI 生活誌
支持性平
每月 100 元,支持台灣性平教育持續紮根!
為孩子打造友善平等的校園環境與社會
教育補足演化不足-校園需要性別平等教育的100個理由
台灣女孩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愛、空間、選擇、勇氣—蘇芊玲老師於《虎姑婆》新書發表會
【反性別暴力兒童劇】奇奇的快樂農場
2021/6/30 前,每購買晶碩光學「彩虹馬卡龍」1 盒,晶碩就會捐出 5 元給 TGEEA!
2022 年(111 年度)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勸募字號 1111360716 捐款徵信名單
社團法人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第十屆(2020-2022)理監事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