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在 2022 年 4 月份接獲民眾投訴,某保母協會舉辦之「托育人員訓練課程」時,驚見講義及講師的授課內容(錄音檔),有明顯傳遞性別刻板印象或歧視的情況。例如:「男生要玩玩具車,女生要玩絨毛娃娃」、「同性戀成因是 0-3 歲性教育失當」……等。而部分內容甚至一字不漏轉貼自內容農場文章。
此次個案在經過學員投訴後,已由社會局介入審核處理,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亦有請性平委員提醒社會局,應注意托育人員專業訓練課程講義的審查,並請議員關注。此外,我們針對民眾提供的講義內容進行檢視,撰寫改善建議給該保母協會,提醒未來教材及講師的品質把關。如何能確保所有托育人員訓練課程,都不再出現這樣明顯性別刻板印象/歧視的內容,仍有待政府積極的作為。
詳細的教材檢視請見下方內容。
托育人員訓練課程性平教材檢視
以下為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針對某保母協會托育人員訓練課程「幼兒性別平等概念」講義爭議內容之教材檢視資料。
■ 涉及性別平等議題之部份
1. 有礙幼兒發展多元個人特質
根據錄音檔,講師在說明本頁 ppt 時曾口頭強調「教養從胎兒做起,才能『刻意塑造』出男性、女性的氣質與角色」,此等鼓勵大人二元化性別刻板印象的教養方式,將有礙幼兒發展其多元的個人特質。
2. 鼓吹「缺乏科學根據」且「傳遞性別刻板」的胎教觀念
鼓勵孕婦用不同的說話方式、穿著打扮來鞏固胎兒的二元性別特質等教材內容,並無任何科學根據,且在重男輕女觀念尚存的家族中,更可能導致長輩以生男丁為由約束孕婦自然的言行舉止,並造成孕婦在懷胎初期承受壓力,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狀況。
3. 將多元的性別角色區分為「正確」及「錯誤」
本頁內容預設男性應「果斷、大氣」女性應「溫柔、優雅」傳遞性別刻板印象,而「正確的性別角色」此一敘述也彰顯講師認為有所謂「正確的」性別氣質。然而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傾向並沒有所謂「正確」的答案,而是依據個人的狀況而處於光譜的不同位置。
■ 修改建議
刪除「男性應如何、女性應如何」的二元性別觀念,鼓勵家庭成員就胎教、孩子姓名、玩具、服裝等問題進行平等協商,提供幼兒多元包容的成長環境,而非以二元侷限的性別框架來限制幼兒的自然發展。
推薦閱讀: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 75 期
■ 涉及性別平等議題之部份
1. 教材內容貶低女性/陰柔氣質
學生以言語或肢體暴力(例如嘲笑娘娘腔、脫褲子等)對待陰柔氣質的男學生,是最常見的校園性霸凌類型之一,而此種性霸凌的主要成因,乃是成人不斷複製「男性要陽剛、女性要陰柔」的觀念所致。講義內容強化傳統陽剛文化中「女性特質=負面特質」的價值觀,加深成人對於陰柔氣質男孩的負面評價,並暗示只有陽剛的男性才能融入「正常」社交圈,此教養觀念對男孩自然的人格特質發展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2. 教材內容貶低同性戀性傾向
1990 年 5 月 17 日,世界衛生組織已正式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分類」列表中刪除,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yschiatric Association,APA)更早在 1974 年就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中刪除。2019 年 5 月 17 日,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法制化的國家。
延伸閱讀:同性戀不是病!WHO聲明同性戀相關心理疾病沒有科學基礎
雖然台灣並未像少數國家一般,將非異性戀的性傾向視為違法,但長久以來的異性戀主流價值觀,仍造成部分民眾將同性戀視為「不正常」或「需要矯正」的偏差行為。根據錄音檔,講師在說明此頁 ppt 時,曾口頭指出同性戀是「教養、環境」和「家長沒有好好教」造就的狀況,將同性戀性傾向視為「性教育失常」的原因,有貶抑與歧視同性戀性傾向之疑慮。
■ 修改建議
應將「男性必須要陽剛」的教養觀念調整為「照顧者應尊重幼兒多元特質的發展,不以二元性別框架加以限制」。講義內容中對同性戀性傾向的歧視用語應刪除,並補充多元性傾向的相關知識,提升照顧者的知能。
■ 涉及性別平等議題之部份
本頁內容強調應傳遞「典型的」男性與女性信息,讓兒子/女兒認同並學習父母親。但此一敘述方式也傳遞性別刻板印象,認為有所謂「典型的」男性/女性舉止或氣質。
■ 修改建議
調整「典型男性與女性信息」此一敘述與相關說明。使照顧者了解無論生理性別為何,皆可展現最自在的個人特質,而非刻意塑造傳統二元的「男陽剛、女陰柔」特質,以免限制幼兒的自然發展。
推薦閱讀:國家教育研究院對性別刻板印象詞彙的解釋
■ 涉及性別平等議題之部份
1. 忽略單親家庭、同志家庭等單性別的家庭型態
本頁提及要為孩子提供「雙性別環境」和「雙性別影響力」,然而目前並無研究證明「非雙性別的家庭」對孩子的性別認同會有負面影響。講義中多次強調雙性別家庭的敘述,容易造成照顧者對於「單親家庭」、「同志家庭」等多元家庭型態的偏見。現今早已存在單親、繼親、隔代教養、跨國婚姻、重組、同居及同婚等家庭多元型態,且衛生福利部等政府單位也強調應尊重、接納不同的家庭型態。
2. 與前述「編號3」同樣有貶抑女性/陰柔氣質的問題
本頁最後一點強調「母親應竭力支持、鼓勵男性化氣質不夠的丈夫」再次傳遞性別刻板印象,忽視女性也可以具備陽剛氣質,並暗示陰柔氣質的男性非「好榜樣」。
■ 修改建議
- 將「雙性別環境」、「雙性別影響力」等詞彙修改成「多元性別環境」、「多元性別影響力」,亦可鼓勵照顧者透過繪本、影片等工具,培養孩子認識、尊重、欣賞、皆納不同性別的態度,而非一味強調男性應陽剛、女性應陰柔。
- 刪除「注重父親的角色……」段落,可提醒照顧者跳脫傳統陽剛文化的迷思,肯定男孩自然的特質展現。
■ 涉及性別平等議題之部份
將「性別認同」與「興趣喜好」混為一談
參考《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 1》的說明,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指的是人們對自己性別的感受,內化且認同自身屬於何種性別,與個人對玩具、服裝的喜好並無絕對關係。
本頁所使用「混淆性別行為」之敘述,顯示教材編寫者誤將「興趣愛好」與「性別認同」畫上等號。「男孩就是要玩刀槍、女孩就是喜歡洋娃娃」等觀念為成人自身的刻板印象,事實上玩具並無性別之分,也無「只適合某性別」的理論依據,不應以此作為評價幼兒喜好的標準。
■ 修改建議
鼓勵照顧者跳脫自身的性別刻板印象,提供孩子多元的探索空間,並尊重、肯定孩子的喜好與選擇。
- 推薦閱讀:「我們沒有不一樣!」 擺脫玩具的性別刻板印象!
- 推薦閱讀:玩具不該分性別的3大理由
■ 涉及性別平等議題之部份
此頁再次強化男陽剛、女陰柔的刻板印象,鼓勵教育者用玩具刻意將孩子塑造成大人所期望的性別特質,複製二元化的性別觀念。且用先入為主的「男性=工具性格」、「女性=社會性格」方式教養幼兒,將壓縮多元性格發展的空間,與本頁開頭所提及的「多元尊重的教養環境」背道而馳。
■ 修改建議
鼓勵照顧者跳脫自身的性別刻板印象,提供孩子多元的探索空間,並尊重、肯定孩子的喜好與選擇。
■ 涉及性別平等議題之部份
1. 將「生理性別」與「性別氣質」混為一談
現代許多女性在職場與家庭間兩頭燒,投入勞動市場之餘,在家中仍承擔主要照顧責任,而相對來說,男性卻沒有明顯提升家庭生活的參與度。這樣的性別分工,導致大部分孩子童年較缺乏與男性照顧者相處的經驗。
然而,本頁誤將「男性較少育兒」作為「兒童身邊缺少男性化因素(陽剛的性別氣質)」的原因,顯示教材編寫者仍停留在二元對立的性別框架想像中。
事實上,即使同樣身為生理男性,個體之間也會展現多樣化的特質,在陽剛與陰柔間的光譜流動,且個人特質並無好壞優劣之分。鼓勵男性參與育兒,乃是為提升家庭和諧、增進親子關係、推動性別平等,並非是為了「增加孩子身邊的陽剛氣息」。
2. 「具有男性色彩的圖畫書和電影」定義模糊不清
此講義中多次強調男性要陽剛、女性要陰柔,並直接將「男性化因素」作為陽剛特質的代名詞,然而男性並非一定需要具備陽剛特質,因為本身就有多元面向。身為照顧者,仍需以尊重孩子的個人特質和選擇為優先,而非過度以生理性別作為差別教養的依據。
■ 修改建議
- 將「增加孩子身邊的男性化因素」及「選擇有男教師、男教練教學的環境」,調整為「提供孩子多元環境,認識各式各樣的性別」或「鼓勵男性參與育兒工作」。
- 將「給孩子看具有男性色彩的圖畫書和電影」調整為「陪伴孩子閱讀認識多元族群、身體形象、性別的繪本或影片,培養多元開闊的視野」
建議參考書籍
- 《性別教育大補帖》(上、下)(2002),楊佳羚著,女書文化出版。
- 《跳脫性別框框》(1999),吳嘉麗等著,女書文化出版。
- 《2005 認識同志手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出版。(可於熱線官方網頁下載)
-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https://www.gender.edu.tw/web/index.php/m5/m5_04_01_index
- 《性別好好教》(2012),游美惠、蔡麗玲主編,教育部出版。
- 《性的解析 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全三冊(2018) 威廉.亞伯、芭芭拉.薩雅德著,大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