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者: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翁麗淑
- 講題:從廁所開始的性別公共參與(在這個有CSE的夏天)
林祐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實習生)/整理撰寫
本土化CSE教材的推動與國際經驗交流
2024年7月,TGEEA 舉辦了一場為期三天的夏令營,參與對象為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生。自2018年起,協會便開始針對CSE(全面性教育)的概念進行相關討論與內部進修,希望能夠更深入理解CSE的核心內涵與精神,並嘗試吸收聯合國的相關論述,進一步將概括性概念具體化、本土化,發展成為適合台灣教育現場使用的教材。
過去五年,協會致力於推動CSE教材的本土化,累積了豐富的國際交流經驗。這包括與東亞國家的定期交流,以及2023年10月由TGEEA主辦的國際論壇,所有努力均以在台灣推動CSE為目標!2024年中,協會規劃了一場為期三個月的CSE種子教師培訓,安排每週兩天的密集課程,為參與的教師提供概念性與實務經驗的支持。在本次的線上國際論壇中,麗淑回顧自己擔任種子培訓講師時如何探討「人權」此一概念,以及在全面性教育夏令營的實踐與反思。
從人權切入:課程設計的挑戰與實踐
在培訓的第一節課,由麗淑擔任講師,帶領大家探討「人權」這一相對陌生且可能具有挑戰性的主題。他強調,談論人權往往需要考慮權利之間的平衡,並理解不同群體的相對性觀點。由於教師通常屬於社會中的既得利益者,在CSE課程中討論人權價值時,需要具備「被討厭的勇氣」。儘管挑戰重重,麗淑依然堅信「權利」是CSE的核心價值。雖然CSE的八大核心概念中僅有「概念二」直接提及人權,但實際上權利的精神貫穿了整個CSE的核心價值。他認為,所有教育內容都應該融入人權視角,並將其置於最優先的位置。
麗淑在課堂中曾建議學員,應嘗試設計針對不在場群體(如原住民或移工)的教案。他認為,透過資料蒐集與換位思考,能提升對人權價值的認知,進而關注不同群體的需求與心聲。在教案繳交階段,有學員以「性別友善廁所」為主題進行設計,麗淑對此非常認同。他指出,過去人們關注廁所議題,多著眼於安全與衛生,而如今人們已逐漸認識到不同群體「安心如廁」的權利。他補充,廁所標誌中隱含著強烈的性別意涵,但打破刻板印象的同時,也需思考如何減少使用者的困惑。而這些討論不僅幫助孩子理解人權概念,也引導他們思考如何逐步突破現有框架。
最終該教案被 TGEEA 的老師改寫,並首次使用於本次夏令營。其中,教案被分為三部分:喚起經驗、換位思考與評估現實廁所。在課堂上,麗淑先從學生的如廁經驗出發,啟發他們思考對公共廁所的需求與期待;接著,讓每位學生抽取角色設定,以涵蓋不同性別認同、指定性別、性傾向或身體狀況,並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換位思考不同群體的如廁需求。學生在詢問角色設定時,也可以進一步將育兒、跨性別與間性人等議題帶入。最後,讓孩子根據所想到的需求設計一份廁所檢視清單,並拿去實際評估校園內的廁所。有趣的是,結果顯示所有檢測項目均不合格,麗淑認為這反映出了設計者缺乏相關的思考經驗。他甚至認為,這些孩子反而能設計出更友善、多元的廁所呢!
實踐中的反思與未來展望
回顧夏令營的課程內容,麗淑發現教案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也促使他們進行了思考。對麗淑而言,備課過程同樣收穫良多,他感受到人權議題不再只是理論,而是有可能在教育現場實現。不過,他也坦承自己在課程設計上過於追求完美,試圖將所有核心概念融入其中,導致壓力過大。他提醒大家,CSE的核心概念只是一種評估工具,設計課程時不必強求囊括所有內容,而應專注於提升課程的適切性。
此外,麗淑強調,CSE的關鍵不僅在核心概念,還包含其教育理論基礎,這不可忽視。他認為,多個核心概念的結合是成功教案的關鍵,尤其「人權」概念應貫穿所有課程。他同時也勉勵教師們,不必過度擔心知識傳授的完整性,而應以學生的反應為核心,透過建立師生關係逐步引導,適時調整內容。過度焦慮可能導致停滯不前,因此應以熱忱與毅力克服困難。
總結而言,麗淑希望教育者勇敢邁步,不因害怕而停滯。 即便過程中可能犯錯或不夠周全,但持續向前探索才是最重要的。他認為,錯誤本身也是成長的一部分,並鼓勵教師透過實踐與對話回應學生需求,共同推動CSE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