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東華「好兇」事件:從瞭解他人感受開始,正視數位性別暴力的真實傷害

文/王儷靜(TGEEA監事)

關於東華的好兇事件,這些日子陸續有人問我的看法,今天在大一課堂進行的討論,或許能帶來一些答案。

我們這星期唸 bell hooksEssentialism and Experiences,我請大一學生討論他們曾經驗過的數位性別暴力,大家依照生理性別分成不同小組。

我們歸納出生理男生和生理女生經驗的特性:

A. 男生傾向於把虛擬空間的不當性別語言當成開玩笑,而非性騷擾。他們在實體世界遇到的性別不當對待比虛擬世界多,且男生會把性別貶抑的語詞視為男生對男生的用語。

B. 對女生來說,針對身體部位的評論讓她們有物化感,如果反抗,會被視為小心眼。男生有談論性的特權,女生通常不好意思講或不能講(我稱之為性的性別化現象)。如果那些語詞是女生講女生,比較容易 talk back ,如果是男生講女生,就很難回擊。

瞭解他人的經驗是拓展視野的方式,瞭解他人的感受也是。在今天的討論中,我看到他們的驚訝。如果不知道網路上模稜兩可的意淫用語、低級自詡幽默、呼朋引伴拼場、躲在鍵盤後「我又沒有當面」的慶幸,會帶來傷害,請認真傾聽當事人的經驗,請認真瞭解當事人的感受。

現今的資訊科技已和《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時大大不同。東華好兇事件的雙方當事人,都是和性別平等教育一起長大的。性平法並沒有排除虛擬世界性別暴力的適用,只是數位性別暴力是近幾年才被納入申訴的;數位性別暴力防治的課程才剛起步,樣態、複雜和翻新性也超過老師的經驗。不論是不是另加條文,網路文化、資訊規範、學生的真實經驗都得仔細研究和聆聽,才能轉化成有效的課程與學校生活指引。

至於加強性別平等教育,我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認為性別平等教育是萬靈丹,以這件事情來說,只要求性別平等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在虛擬世界,如果不把個體當成有人格、有尊嚴的人,忽視貶抑個體的主體性,那麼,東華好兇以及成千上萬的類似事件,還是會持續,人權教育得要一起進來。此外,數位當道、科技教育中培育媒體素養也很需要,不僅識讀,也要看清操作手法。最後,法治教育也一起來吧,最少最少,在他人罔顧你的感受,沒有辦法說理之後,知道要用什麼提告。

(原文發布於作者臉書

按讚或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