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擔心哪些性別平等教育議題? 我們又可以怎麼跟孩子討論呢? 聽來自泰國的 Alizabeth 娘娘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翁麗淑老師,一起暢聊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
00:00 家長會擔心哪些性平教育的議題?
麗淑老師說,在華人的世界裡,對於身體或性的議題會比較有焦慮,覺得不要太早讓小孩知道。擔心是不是孩子知道了就會想要嘗試,甚至想要更進一步探索。
01:12 翁麗淑老師如何和家長溝通性平教育?
娘娘問麗淑老師,平常都是怎麼看待這些家長擔心的點。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的麗淑老師分享到,她可以體會家長們想保護小孩的心態,但事實上如果我們想得更周到,就會知道,我們試圖阻擋孩子「知道」的這份心意,有可能會造成孩子對家長的不信任。一旦孩子知道被家長反對,就容易產生「好吧!那我只好在你們面前做個乖小孩」的想法,但這個狀態不一定是好事。當然,我們會希望大人們可以成為孩子的支持力量。
「所以老師是怎麼去跟那些家長溝通啊?」娘娘問道。
麗淑老師說,她會對大人講一些真正在發生的事情,例如用傷人、自殺等方式抵抗這個環境的孩子們,這些新聞事件都其來有自,而且一直都會發生。
01:37 現在有哪些反對性平教育的聲音?
「某些對於同志、性議題比較保守的宗教,會製造很多話題讓父母擔心害怕。」麗淑老師說。
「我一直很好奇一件事情,」娘娘問,「那是立場不同的問題,還是是惡意攻擊?」
「我覺得是因為立場不同,而造成了惡意攻擊。」麗淑老師認真回答,「公共的議題必須要超越各個宗教,因為它要照顧所有的族群。」
02:34 娘娘問麗淑老師為什麼會想投入性平教育?
當娘娘問麗淑老師,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或因素,可以讓她這麼付出時,麗淑老師說,是在自己成為一個母親之後,當時感受到這個從己而出的生命和這份愛,是這麼地特別。
「我要讓你知道我曾經為你奮鬥,我希望這個世界可以更美好,我希望我真的有出到力,我希望你知道,我願意為你打造這個更好美的世界。」
03:20 性別平等教育的核心概念是什麼?
麗淑老師認為,性平教育的核心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要好好長大,在這個過程裡面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誰要比誰高一等,不管任何特質、處境、族群,都應該要享受同樣的對待,一起幸福,學習尊重和被尊重。
但講到「尊重」二字時,麗淑老師特別強調:「有時候不太講尊重兩個字,是因為我覺得它被用得很多、用得很爛。」
嘴巴講尊重當然很容易,像是在麗淑老師自己的職場,常會聽到有人說「好啊,我尊重你,你不要來煩我。我尊重你啊!」
尊重本來是一個很漂亮的詞,但在教育現場卻很容易被用在這樣的情境。麗淑老師認為相當遺憾,因為最基本的尊重,就是要相互理解。如果你一個人連這個族群都看不見,如果眼睛都沒有打開,那根本不用談什麼尊重,這個「尊重」裡面其實什麼都沒有。
「同婚或者是性傾向這件事情,是鼓勵不來的啦!」麗淑老師說,「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但我覺得增加理解很重要,讓他們看見這個族群的存在很重要。」
05:04 性別平等教育教哪些內容? 有教如何認識自己嗎?
當然有囉!認識自己是最基礎的,然後我們要學會怎麼跟別人互動。
「有包括性別認同嗎?」「當然啊!」
這其實是長長久久的事情,就連我們現在長這麼大了,也不敢說已經完全認識自己。麗淑老師認為,孩子從小就應該知道自己是很珍貴的,她值得好好認識自己,也值得好好被認識。
05:42 娘娘和麗淑老師分享自己的私人經驗
娘娘和麗淑老師分享,曾經被姊姊的女兒問自己是男的還是女的,但有時候會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回答。因為如果以自己的理念去和孩子溝通,就有可能會跟對方家長起衝突,畢竟雙方觀念不一定一樣。雖然自己不是反對性平的家長,但當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的時候,會覺得好像沒有勇氣去讓孩子知道那麼多事情。畢竟無法預料孩子在未來成長的生命經驗當中,會見到什麼事情。
「如果孩子有疑惑,那不就是最好的一個點了嗎!」麗淑老師說,「我們最期望的就是,孩子在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發問。因為孩子只要一發問,我們就有很多機會來跟他陳述。」
06:08 要怎麼跟孩子談論性別議題?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應該要以孩子所期望、想認識的方向出發討論。人會因為各種原因有不一樣的喜好、不一樣的流動這跟每個孩子以後要面對的議題很像。「我覺得妳(娘娘)就是一個典範,就是告訴孩子,我現在是什麼樣子,而且我很勇敢。我知道我現在也許要面對一些質疑,或者是某些人沒辦法理解的狀態,但是這是一種很勇敢很自在的存在。」
「就是因為我們沒辦法預料孩子會怎麼發展,所以我們更要相信他,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有力量的。不管孩子面對哪些疑惑、不明白、匪夷所思,他們終究是會往前走。」
08:55 麗淑老師給家長們的話
「我相信你一定是為孩子設想很多、充滿愛的家長。我們一起好好地蹲下來,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好好擁抱他,讓你跟他成為一個非常堅強的存在。
其實性別平等回歸到教育的理念,是以孩子為主體、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獨立地活得很好。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很希望家長成為孩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