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為什麼某些教養專家、育兒書籍喜歡用性別區分教養方式?

劉信秀/整理撰寫

長期以來,TGEEA 的夥伴們經常看到某些教養專家、育兒書籍對於如何教養孩子的建議與指引,但其中卻有許多強調兒子、女兒因為具有不同特質,所以應該採取不同教養方式的內容。舉例來說:兒子好動坐不住、自制力不足;女兒情緒敏感、在意批評;男孩調皮難管教;女孩乖巧貼心等等。

我們也發現,上述的教養資訊造就許多家長的焦慮與不安,紛紛留言詢問「為什麼我的兒子擁有的都是女孩特質?」「我們家的兒子女兒完全相反」「為什麼我的孩子不符合上述的特質?」「我家女兒兩種特質都有」等等。而這些家長們的留言也彰顯了這種「強調性別刻板印象」的教養觀念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

對家長的負面影響:增加教養焦慮、影響親子關係

當某些教養專家、育兒書籍以「男性/女性」區分特質、行為時,其實也是在建立、強化大眾對於不同性別的刻板印象。當孩子不符合上述分類時,家長可能會對於孩子的成長狀況感到焦慮、擔憂,甚至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可能會透過各種方式嘗試影響孩子的發展,或者是在言談間強調「男生不該/應該」怎樣怎樣、「女生不該/應該」怎樣怎樣,進而讓孩子更符合主流社會期待的樣貌。

TGEEA 的夥伴就曾目睹自己的弟弟在哭泣時,被長輩揶揄「你又不是女生,幹嘛那麼愛哭?」,也有網友在匿名平台分享自己對於女兒喜歡玩具車的擔憂。當孩子接受到這種反應與質疑時,都有可能會讓他們逐漸失去安全感,甚至不敢再跟父母親分享自己的感受或情緒,進而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難以建立自信、影響人際互動

對於孩子來說,當自己的某些舉動被家長指出「不男生/女生」時,不僅會使他們產生否定自己的情緒,同時也會影響孩子建立自信與認同的過程,進而選擇壓抑自己。此外,孩子們接收到家長的觀念後,也會運用同樣的框架去跟其他人相處,進而影響人際互動的過程。舉例來說:有些孩子會在學校嘲笑陰柔的男孩是「娘娘腔」,或稱陽剛的女孩是「男人婆」等等。

TGEEA 也希望強調,每個人身上的性別特質都是多元的,且特質會隨著不同的情況改變,並沒有任何一個框架或標準可以界定何謂「男性/女性特質」,而且每個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有其獨一無二的特質與樣貌,這樣果斷、對立的區分並沒有辦法涵蓋到所有的人。

反思:這些教養觀念強調「男女不同」是為了什麼?

舉出這樣的教養觀念可能導致哪些負面影響之後,我們也可以來共同反思:這些教養專家、育兒書籍之所以強調「兒子、女兒具有不同特質,所以應該採取不同教養方式」的原因是什麼?TGEEA 的夥伴們認為,這是因為某些教養專家希望能在家長們面對教養困難時,透過簡單、快速的方式,讓家長找到問題的原因與解方。

當家長們整天因為工作、家務、照顧孩子而忙得焦頭爛額時,若孩子又出現無法捉摸的反應與情緒,的確會讓照顧者感到相當疲憊、喪氣,甚至充滿深深的無力感。這時,如果有個教養專家說:「男孩本來就比較好動粗暴」、「女孩就是比較敏感細膩」,將孩子的某些行動、情緒歸因於明確的原因——性別,的確有機會舒緩家長的情緒,並透過教養專家提供的模組、解方來應對。

然而,在快速解決眼前問題的同時,卻可能埋下更深的隱憂。當孩子展現某些行為、情緒的原因被歸咎於是性別所造成的,將可能導致家長對於不同性別的孩子抱持不同的標準,例如:女孩較為敏感是合理的,但當男孩很在意他人的舉動,且情緒起伏較大時,卻會被提醒、指責。而這也會影響孩子對於的自信、認同,甚至會因此感到不公平或委屈。

結語:不用「男/女」的框架與孩子相處,將能帶來更多的好處

若將教養專家、育兒書籍建議中的「性別」遮住,其實會發現許多很棒的教養方式是適用於所有孩子的,包括:在孩子較為衝動時給予信任感、若孩子較為敏感則多跟他聊天談心、孩子沒有自信時多讚美鼓勵他、與孩子建立夥伴關係等等。由此可知,其實根本不需要透過性別去區分不同的教養方式。

TGEEA 的夥伴中有人也是媽媽,所以我們非常可以理解教養孩子的辛勞與疲憊。若能抱持著開放的態度認識孩子真實的個性、特質,不透過刻板的「男/女」框架去跟孩子相處,不僅有機會讓孩子在自由發展的過程中找到自信,雙方也不會因為無法達成彼此的期待而互相折磨、消耗,進而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按讚或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