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usan(新北市國小導師)、遙遙(彰化縣高中教師,協助學生進行生涯規劃)
Susan(新北市國小導師)
性別平等教育看似沒有國數科目重要,卻與孩子生活習習相關 ,舉凡情感教育、身體自主權、校園霸凌都在其範圍內。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允許女生穿學校運動褲、不穿裙子,避免造成活動上的限制(當然現在不能因為是否穿著制服而處罰孩子),也讓孩子瞭解制服的缺點;看到孩子之間冒出愛苗,我不會急著打壓,而是靜靜聆聽孩子的想法、觀察孩子的互動;看到孩子之間互動出現了排擠某人的狀況,會懇切地與孩子交談,告知孩子什麼是關係霸凌,並要求孩子可以個人不喜歡某人,但不要集結同學;班級手球投擲賽時,要求班上必須提供女生保障名額,讓女生也能上場表現,這些都是潛在性平教育。
至於課表裡的課程就採用見縫插針的做法。例如當課本談到結婚,就適時補充某些國家已經通過同志合法結婚,但目前台灣還沒通過法令;當課本裡談到職業,就補充職業性別隔離的現象,讓孩子瞭解社會環境中的性別限制;當課本裡談到家庭,就補充《我有兩個家》繪本,讓孩子看到家庭的多元樣貌,讓單親孩童正向的看待自己的家庭狀態。
若要說性平教育推動上最大的困境,就是因為沒有明確的授課時數,多採用融入式課程,變成實施與否,端看教師個人意願及專業。而且見縫插針的做法實在過於零碎,無法提供孩子完整的概念及思辯過程,對孩子與老師來說都好可惜!
與其說是性平教育,不如說是學習尊重的生命教育。
遙遙(彰化縣高中教師,協助學生進行生涯規劃)
其實高中並沒有獨立的性平教育課程,輔導處透過生涯規劃課程,以小團體、各式講座、讀書會方式融入性平意識,其中情感教育、多元性別、性別職涯、性侵害騷擾霸凌防制是近幾年的重點,教師們都設法在各科(國英公民史地家政健護生命)融入性別平等教學。
因為高中孩子們正處於探索自我的階段,尤其在親密關係和人我界限的探索,是他們構成自信的主要來源,此階段的發展往往會引發連鎖效應,影響學生在下一階段是否會成為不及格的情人和家長,因此在教學現場,所有性平教育都是以尊重為出發點。
有時,會遇到不諒解的家長,將只屬於課程中一小部分的同志教育,曲解成誘發孩子或者改變孩子成為同志的主因;或者孩子們對於性騷擾、性霸凌的定義,沒有很清楚的界線,也不是很明確遇到類似的事該如何處理,不是一笑置之,就是不敢張揚,擔心被貼標籤、被邊緣化或是被排擠。
在教育現場的我們知道,與其說是性平教育,不如說是一場談「尊重人、尊重自己」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