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四月,屏東高樹國中國三學生葉永鋕,於上課中獨自去上廁所,下課後被同學發現倒臥血泊中,經送醫不治身亡。
地方檢察官後來以「學校設備安全不足」為由起訴學校相關主管。審理期間,家屬從未被通知出庭,地方法院卻逕自判了學校主管無罪。葉家父母後來在關心的民間團體協助之下,一路上訴。五年多來,官司輾轉於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之間,去年七月最高法院發回高雄高院更審,今年十月底遭高院駁回,家屬仍決定聲請再上訴。
家屬不畏辛苦,堅持上訴的理由,除了想要釐清事實真相之外,也得知葉永鋕事發當天之所以獨自去上廁所,並非偶然,而是三年來他在學校的處境。葉永鋕因為具有陰柔特質傾向,在學校經常受到嘲弄欺負,導致他不敢在廁所有人時去上廁所。因為這樣,加上當天廁所現場很快遭到破壞,葉永鋕的真正死因,迄今成「謎」。

葉永鋕的校園處境(以及因而被迫養成的上廁所習慣),反映出來台灣校園性別敵意環境存在、卻不受重視的真實狀況。令人遺憾的是,學校當時的主事者對此卻無真切反省,也未對家屬表達誠摯歉意。在陪同出庭的過程觀察中,與會團體認為,更令人痛心的是,司法體系對這個可能導致葉永鋕死亡的原因(直接或間接)也不加理會,充分顯露司法從業人員的性別盲。
事實真相雖尚未釐清,司法訴訟過程也挫折連連,五年多來,葉永鋕事件卻在許多層面,包括從中央政策到在地校園,產生了實質的改變。譬如,2001 年,教育部將當年推動性別教育的主題訂為「多元性別,校園安全」,2004 年通過的性別平等教育法,更將「性別」的概念擴及到「性別特質」,也有愈來愈多的老師因為此事件的啟發,發現「到處都有葉永鋕」,而願意投入打造「性別友善校園」的行列。
「葉永鋕事件五年回顧」記者會中則一一呈現這些改變,勇敢走過喪子之痛的葉家父母特別公開分享她/他們的心路歷程,而一路支持陪伴的許多團體和個人,也藉此向社會大眾報告這幾年來針對此事所做的努力和獲致的成果,同時也分享一路陪伴訴訟的經驗與觀察。與會團體代表及家屬,除了期待後續司法訴訟能早日釐清真相之外,也共同提出以下幾點具體訴求,包括:
一、葉永鋕案為台灣推動「友善校園」及「尊重多元性別特質」之重要事件,對性別平等教育之深化有重大貢獻,建議教育單位應將該事件透過文字書寫及影像紀錄等方式,納入各級學校學生教材及以及教師研習素材之中。
二、中央及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應將本事件作為重要案例研討,並落實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法」以及各級學校「友善校園文化」的相關工作。
三、將性別相關課程系統並普遍地納入司法人員的職前或在職培訓之中,以加強所有司法人員的性 別敏感度和性別平等意識。
我們深切期望,葉永鋕這個溫柔卻早逝的生命不會白白犧牲,而能持續轉化為協助推動「性別善意校園」和「性別正義司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