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臺灣性教育的歷史發展與落實情況|CSE in Asia 活動側記

蓋維萱/整理撰寫

臺灣性教育的歷史發展及其論爭

講者:姚惠耀(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教育推廣專員)

目前國際上對性教育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下列三種:

  • 守貞加避孕性教育(ABC),以守貞、禁慾、避孕為核心。
  • 歐洲全人性教育(HSE),強調能夠了解並享受性行為,同時為自己和他人的性健康和福祉負責。另外,雖臺灣有以全人性教育為名號推行的性教育,但其實際內容更接近上述的ABC,故在名稱前加入「歐洲」以區分。
  • 全面性教育(CSE),近年由聯合國推行,強調實證、循序漸進、適發展,以人權與性別平等為核心理念發展課程。

上述的三種觀點在進入臺灣後又轉化、發展成了三種主流的性教育派系:婚姻與家庭派、性解放派、與性別平等派,以下就三種性教育在台灣的發展說明。

婚姻與家庭派

1989年杏陵醫學基金會設立的「家庭生活與性教育中心」、1991年成立的中華民國性教育協會(現改名為台灣性教育學會)、以及2013年新竹教育大學成立的「性/別教育發展中心」,都屬婚姻與家庭派(以下簡稱婚家派)陣營。

該陣營大部分由醫師及衛教專家組成,其中一項重要的共同理念為「性是以支持美滿家庭為目的」,更以此發展了「全人123」理論——1個愛的核心、2個尊重面向、3道負責任的防線(延後或不發生性行為、較安全的性行為/忠貞伴侶、懷孕/性病的求助)。該理念將性問題化,強調先有愛再有性,不應為滿足娛樂的目的而性。

女性主義的性教育論述

1980年代適逢臺灣解嚴、改革聲浪不斷,再加上層出不窮的性騷擾案件,當時的婦女新知雜誌社已經意識到性教育對防治性騷擾的重要性,但此時的訴求仍較集中於法律層面。而1994年的女人連線反性騷擾大遊行也提出「實施兩性平等教育、制定性騷擾法規、加強校園安全」等訴求,但遊行時以中央大學何春蕤教授為首的群眾喊出「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的口號,在媒體上發酵後,致使推動性教育的女性主義者們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是強調破除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歧視的性別平等派,二是以多元、開放的角度理解學生間的性與情感互動的性解放派。

性別平等派

性別平等派(以下簡稱性平派)人士認為應教導學生充足的性知識、正確的性態度、與合宜的性行為。2000年發生的葉永鋕事件,顯現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特質在教育現場的困境,更是性平派在倡議的道路上最廣為人知又痛心的案例。該事件催生了臺灣特有的性別平等教育法,而今日論壇的主辦方——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也是成立於這樣的背景之下。

此後,性平派致力於致力於消除性別歧視,以建構多元平等的社會為目標,而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更遠赴瑞典取經,思考教學現場的互動與思辯、開放對話,並以發展適合本土的性教育教材為目標。

性解放派

作為女性主義論述分支之一的性解放派,在性教育上更強調主體能動性,並鼓勵情慾探索,而這些觀點都各自和婚家派、性平派產生衝突。

如1994年何春蕤出版的《豪爽女人》在當時引發許多婚家派立場的醫師的批評,擔心推廣這樣的觀點會導致愛滋氾濫,同時也質疑「沒有愛情的性」的合宜性。當時何春蕤即以「情慾美食主義」回擊,批評婚加派的性道德。而性平派在批評2019年綜藝節目《康熙來了》上主持人稱來賓是「娘娘腔」為性別羞辱事件時,性解放派人士則認為,陰柔氣質的男孩並非缺乏反抗能力的弱者,透過這樣的稱呼他們可能學會了壯大怪胎自我的能力 。

小結

綜觀臺灣三種性教育的派系,可以發現,即便婚家派根據自己對性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詮釋,採用了「全人的性」這樣的詞彙,但就其以愛情區分性的好壞、(單一伴侶且)以家庭的幸福美滿為目的、忽視結構性問題的觀點而言,其內容比起譯名相近的歐洲全人性教育(HSE),實際上更接近守貞加避孕性教育(ABC)的論點。而同以女性主義為基礎,採女性主義性解放論的性解放派更重視主體能動性,而性平派則是較關注性別權力的關係。

婚家派由於多為衛教學者與醫師,因此該派別在現行的課綱中健康與體育領域的內容訂定上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與話語權。然由婚家派所設計的過度保護、缺乏多元視角的性教育課程早已不適用於現今的教育現場,而推動權利本位、接納多元的全面性教育在台灣發展也是對此現象的一種反動。講者同時也認為,就全面性教育在台灣推動的前景,應先釐清臺灣既有的性平教育理念與資源,而非一味複製西方模式,期待有朝一日能發展出臺灣的性教育模式。

性,別教育?台灣國民小學如何落實全面性教育

講者:韓宜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

延續前一位講者的發表,本場次代表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以下簡稱性平協會)的講者將發表協會針對臺灣國民小學全面性教育落實情形的調查報告。

即便作為目前對健體領域教科書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學者—同時也是婚家派的主力之一—晏涵文教授表示現行性教育課程已涵蓋了全面的內容,但在臺灣歷次的公約審查中,專家學者都在結論性建議中提及「應提供以證據為基礎、科學正確且適齡的性教育與情感教育」,女性主義為基礎發展訴求的葉德蘭教授更表示「12年國教課綱中的性教育部分與全面性教育相距甚遠」,因此性平協會希望能透過教科書檢視、問卷調查與焦點團體訪談,對現今臺灣國民小學的全面性教育落實情形有初步的了解,以期能使後續的倡議工作更聚焦。該研究的欲探究的問題包含:

  • 現行課綱是否符合全面性教育(CSE)?
  • 若不符合,其中的落差為何?

教科書檢視

性平協會檢視了108課綱下,三大出版社一至六年級國民小學各科目的課本,將其中涵括性教育的內容作註記、分類至CSE的八大核心概念如下:

  1. 關係
  2. 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
  3. 理解社會性別
  4. 暴力與安全保障
  5. 健康與福祉技能
  6. 人體與發育
  7. 性與性行為
  8. 性與生殖健康

結果可以發現,臺灣國小的教科書中的性教育內容若是論篇幅多寡,有74.8%的內容集中在高年級階段才出現,違背聯合國強調全面性教育應涵蓋5至18歲的原則。除此之外,不同年級的教科書的性教育內容在八大核心概念的第2、6、8項上都有部分缺失,在第7項「性與性行為」更是一至六年級全軍覆沒。就教科書而言,性平協會歸結出幾項問題,包含缺乏多元的家庭樣貌、對人權的錯誤理解、有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疑慮、脫離現實的情感互動模式、性教育卻對性避諱、強化愛滋污名等。不只不符合全面性教育所提倡的消除刻板印象,更有複製刻板印象、強化異性戀本位的疑慮。

講者也分享了幾個現行教科書中的實際例子。例如書中提及約會的流程,應先進行團體活動、團體約會,再循序漸進轉為兩人單獨約會,然而這樣的方法卻完全不適用於通訊軟體和社群媒體發達的現在,不少孩子透過網路認識新朋友後,下一步就可能是兩人單獨出遊;另外在愛滋教育的章節中,更提及愛滋「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或使用「世紀黑死病」等用語,先製造強烈的恐懼,最後才提醒學生要給予愛滋患者支持與陪伴,無疑強化了愛滋患者的汙名。而在後續的調查中,也確實有國小教師表示有孩子會用「愛滋」作為貶損他人的詞彙。

問卷與焦點團體訪談

性平協會除了收回1124份問卷外,也於臺灣本島北部和南部各舉行了一場焦點團體,參與者共15人,藉此從中蒐集小學教師對實施性教育的想法,以及性教育實施的現況。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現場教師們對於實施性教育感到最為困擾的前三名分別為:擔心受到來自學生家長的壓力(59.79%)、缺乏教學資源(59.52%)、和授課時間不足(50.80%)。根據教師們的困擾類型,又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面向:

  1. 外部壓力:擔心來自學生家長的壓力,也有研究參與者被要求不得教授某些主題。
  2. 缺乏資源:缺乏合適教材、需融入的議題太多,性別議題易遭排擠或陷入角力。
  3. 缺乏知能:近四成教師在師培和在職進修階段皆不曾接受過相關訓練。

講者特別分享了一項非常引人注目的結果。若是將問卷資料進行進一步的交叉分析,可以發現曾接受過相關必修課或強制在職進修的教師,其相關知能竟相對匱乏。然而實際導致該結果的原因仍有待更細緻的調查與分析。

小結

從本次的調查中可以確定,臺灣國小現行的性教育並不符合全面性教育的指引。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採用循證方式》,在小學階段就執行性教育的前提和目的就是為了回應需求,然而以華人為主的臺灣和西方國情不同,在五歲就實施的方式是否可行?目前即便是被認為較保守的婚家派的性教育在實施上都有諸多阻礙,遑論觀點更前衛的全面性教育。而除了課綱、教科書本身有待循序漸進地調整外,另一個棘手的問題便是國小教師所面臨的外部壓力。

幾年前因孩子好奇,於是在經過全班家長同意後教授保險套的一位國小老師,卻遭特定團體提起告訴的事件,引發了國小教師們的寒蟬效應。在本次調查中,許多老師反映由於科技的發展,學生已經有能力和管道接觸到海量的資訊,同時也會產生很多疑問。撇除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教師還需要在提供適當的資訊和知識,和避免引火上身之間找到安全地帶,處境相當艱難。因此講者認為,盡快研發出合適的性教育教材,並強化教師接觸、教授相關議題的動機,是目前的首要任務。

按讚或分享至:

支持性平

每個個人、學校、企業、機構,都是推廣性別平等教育的種子,支持 TGEEA,讓種子在台灣各地紮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