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者:RISE: Healthy for Life 性教育輔導員 Leah Loveday、Rebecca Pearson
- 講題:PEER-iod:在阿帕拉契山脈地區設計與實施月經教育
林祐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實習生)/整理撰寫
RISE 的成立與願景:推動全面性教育
RISE 是一個位於美國田納西州東北部的組織,致力於推廣 CSE(全面性教育)。此次演講聚焦於他們在青少年中推廣月經教育的經驗。Leah 表示,RISE 自主研發了各種性教育教材,其中特別著重於 8~12 歲孩子的月經教育。Leah 擁有護理背景,逐漸發現當地性教育的缺乏,因此決定為這些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設計課綱與教材,並將受眾擴及兒童、青少年與成年人。
月經貧窮與資訊落差:教育資源的挑戰
Rebecca 補充道,研究顯示美國有 14% 的兒童處於貧困狀態。他們雖能獲得免費營養午餐及部分生理用品補助,但仍有學生因生理用品的匱乏無法參加某些學校活動。一項調查指出,只有 4% 的人知道政府有提供生理用品補助。Rebecca 認為,這正凸顯了月經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如果人們能對月經有正確的認識並展開討論,就能減少「資訊不足」的情況發生。
Leah 進一步指出,儘管 60% 的人認為月經貧窮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但大多數人未意識到這可能影響到參與活動的機會。相關的教育資源依然不足,目前美國只有 20% 的學校在推廣全面性教育。Leah 認為,月經教育應在初經前實施最為有效,然而田納西州的公立學校卻將課程安排在 13 歲,導致教育效益大打折扣,因為多數學生此時早已經歷初經。此外,學校教師多半僅關注個人衛生議題,而未涉及社會、情緒與身體交互影響的討論。
文化與社會阻力:傳統觀念的限制
有些人可能認為學校教育的不足可以由家庭教育來補足,但 RISE 提醒,我們不應忽視阿帕拉契山脈地區的居民仍面臨經濟、健康與社會挑戰,其中不少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此外,該地區宗教觀念保守,導致年輕人難以獲得相關資訊。該地區的傳統觀念甚至認為女性經期期間不得下田工作,顯見月經污名在此地根深蒂固。年輕人只能依賴自行查找資訊,因此校外資源對他們尤為重要。尤其研究顯示,生理女性更傾向於尋求解答,但生理男性則相對較少。
課程設計與實踐:從解剖學到社會討論
RISE 的課程涵蓋解剖學、生理構造、青春期、月經及自我照顧等主題。他們的講題「PEER-iod」其實隱藏著諧音,不僅代表著月經教育,也象徵「同儕教學」的理念。他們在推廣教育的過程中,也會同時訓練大學生成為相關課程的講師,以推廣全面性教育,並針對不同族群設計量身打造的計畫,以滿足各自的需求。
超越學校教育:建立更全面的學習模式
RISE 的教育與學校有所不同。學校通常僅聚焦於生殖器官的教育,但忽視了不同性別的社會經驗。即便學校有在教授生殖器官的知識,但孩子對異性的身體仍然非常陌生,因為相關話題常被視為禁忌。為此,RISE 設計了多元的活動,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例如利用標記圖製作遊戲教導學術用語,或透過破冰遊戲幫助孩子認識器官名稱。這些活動目的並非強迫孩子理解,而是希望他們能以正確且不帶偏見的語言描述相關概念,進而能更自在地與不同性別討論。
當孩子熟悉這些語言後,課程會進入青春期與生命週期的討論,並探討相應的身體變化過程。此時,孩子會發現不同性別間的身體變化有時也存在共通性,這樣的發現也能幫助他們擺脫性別二分的刻板印象。課程中也會同時運用便利貼等工具,幫助孩子排列並記憶生理變化的時序。課程也會介紹月經的別稱及污名問題,並教授月經週期表,讓學生了解經期的各個階段。此外,課堂討論能激發思考,逐步提升孩子對正確知識的理解。對沒有月經的人來說,了解月經不僅能增加知識,也有助於未來與伴侶、小孩或醫生進行交流。最後,課程還會教授孩子生理用品的使用原理及效果,同時探討月經貧窮議題。
評估與未來展望:推廣更廣泛的性教育
對當地居民而言,這些課程極為重要。然而,由於 RISE 非屬校園教育,課程中可能有人提早離開,因此難以進行系統性的評估。但對 RISE 而言,只要課程能讓人們越來越自在地討論這些主題,就已經足夠。他們也期望未來還能持續拓展與調整課程,甚至將這些經驗推廣至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