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脫垮褲救女籃?改變思維比改球衣重要!

文/曾郁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台灣大學體育室助理教授)

一年一度的瓊斯盃國際邀請賽女子組賽程在日前於苗栗登場,籃協提出「男籃吸引女性球迷,女籃應該也可以透過修改球衣,展現『女性特質』的方式吸引男性球迷」的論點,引發不少網友的熱烈討論。

以修改球衣、展現球員女性特質的論點,確實有物化女性運動員的嫌疑,畢竟當男性運動員在參與或進行比賽時,我們極少聽見主管單位企圖以外在形象的改變作為吸引觀眾的手段,但女性運動員的外貌卻總是受到特別的「關注」。

籃協理事長認為這是一種仿照歐美、澳洲球隊、順應國際潮流的發展方向之一,然而,他可能沒有考慮到這些球隊當初將球衣設計為貼身的目的,究竟是為了吸引觀眾呢?或者是有些訓練、比賽策略上的考量。

過往不少球隊穿著貼身球衣主要是考量到球場上的拉扯動作,當球衣貼身時,許多防守方的手部動作,會變得更加明顯,對於進攻隊而言,多少會有些得利空間。然而,在多年的爭議過後,澳洲女籃也在2012年倫敦奧運時,將有別傳統的緊身球衣修正回非貼身的寬鬆裝扮。由此可見,改變球衣設計所能夠提供的「好處」,似乎沒有負面輿論來得大。

「女子籃球在台灣的市場一向不理想,賽事乏人問津」,女籃比賽進場人數少的問題反應長期以來相關單位對女子籃球的推展策略。雖然,利用球員個人魅力吸引觀眾入場觀看比賽,確實可以作為增進女籃參與人口的策略之一,而WNBA(美國國家女子籃球聯盟)現在球衣的剪裁設計也明顯較為貼身,其他聯盟亦陸續針對球衣進行不少改良,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充分的市場行銷策略與規劃搭配,包含目標市場界定、球員與球隊行銷、社會服務與媒體曝光等,讓社會大眾能夠更近距離的接觸到「真實存在」的球員。主辦單位如何針對女籃賽事進行目標族群界定,並考量比賽地點與比賽時間對民眾的可及性與便利性、賽事資訊的流通性等,都有可能影響民眾入場意願。

一直以來,媒體報導與競賽成績都不斷宣稱台灣女籃在國際賽事中有相當高的得獎機會,但是在轉播資源重男籃輕女籃,民眾卻少有機會看見女籃在國際賽場上的表現。因此,與其利用球衣或球員的女性特質吸引觀眾,是否應先讓民眾有機會看見球員們的優異表現,判斷球迷們觀看比賽的重點是球技?或是球員們的女性特質?再來思考是否應該順應國際潮流,修改女子籃球的球衣。

按讚或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