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習俗得聖筊」活動經過數個月的徵件及評審,終於圓滿落幕了!感謝所有的來稿者/分享者,以及所有參與和協助活動的朋友!此次徵件活動共計徵得60件作品,經評審評選,圖文類入選作品共計18件,影音類入選作品從缺。此次的徵件活動,我們特別著重在行動經驗的分享,以及對傳統習俗文化的觀察、反思與批判。無論入選與否,我們由衷感謝所有的來稿者,作者的熱情書寫、拍攝與無私分享,讓我們看見改變的希望,活動落幕,行動不落幕!希望大家繼續一起「翻轉習俗」,帶動性別文化的改革!
收涎儀式的省思
文/陳冠臻 這張照片攝於二十年前,照片中的我剛滿四個月。依據台灣傳統習俗,這個年紀的小朋友一般都會做彌月、四個月和周歲等三種慶祝儀式。滿四個月的小孩子要做一種名叫「收涎」的儀式,這也是為何照片中的我,…
百年家廟祭祖的性別觀察
文/南瓜 台中市張廖家廟的承祜堂,自1911年啟用,至今已經一百年了,現為台中市定古蹟。張廖家廟的子孫,至今仍維持「活廖死張」之傳統習俗。所謂「活廖死張」之俗諺,背後隱藏一段張廖家族的歷史故事。即在人…
姓名的意義
文/石宗渝 當我們一出生時,父母或是家中長輩給了我們一個名字,可能是期許、紀念,又或者另有其意,無論如何,沒有意外的話,這個名字都會跟著我們一輩子。 每個小孩都曾好奇自己名字的來源,我也不例外。 只有…
是「開枝散葉」,不是生命的「斷裂」
文/蘇婷玉 圖中新娘拿的扇子,大概是很多已結(過)婚的女性難忘的一幕。記得2004年我結婚的那一天,新娘車要開動時,母親交給我一把扇子,囑咐我車子開動時記得將扇子擲出,她已經叮嚀我弟弟將扇子撿回,我當…
婆家娘家都是家——新式團圓年夜飯
文/江欣惇、張智昇 這門封和門聯的照片,一個是我的婆家、一個是我的娘家,門封和門聯都是家中除夕當天會更新的東西。但是,到底為什麼結婚後我就只能貼門封(除夕回婆家),而不能貼門聯(除夕回娘家才貼得到)呢…
阿公ㄟ茶壺
文/黃雨筑 小的時候,爺爺跟奶奶常常坐在大埕,背後映著滿滿的落日餘暉,這時牽起我的手,拍拍我的手背、摸摸我的頭,說道:「你謼,就是走傷緊,才會袂記得提茶鈷」 (你唷!就是跑太快,才會忘記提茶壺)。跟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