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32本認識性別議題的入門書(下):性別理論與研究

前言:TGEEA 前陣子在粉專上舉辦了《性的正義》的抽書活動,當時我們邀請大家在留言處推薦一本「性別入門書」,作為獲得抽書資格的小任務。活動結束後,TGEEA 的夥伴們發現大家推薦書籍的種類與內容都相當多元,因此才會希望透過這篇文章把大家分享的好書整理出來,歡迎大家把書單分享給更多人!

性別研究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

圖片來源: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54116

作者瑪格麗特‧米德於 1935 年出版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是性別研究領域的經典。書中探討了三個原始部落呈現的性別之間人格差異各不相同的風貌,藉由不斷詢問一個問題:「不同文化如何賦予男人和女人不同的角色?」她發現,男性和女性展演的性別角色往往奠基於文化和社會習俗,而非根據天性或生物學上的理由。她指出:「男人和女人都是擁有著不同天賦的人類,而這些天賦並無法被任一性別所獨占。」

《女性主義: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

圖片來源:誠品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29462681930161009

「女性主義」作為一個概念,試圖透過釐清性別規範,實現性別平等與消彌性別歧視。隨著#MeToo風潮席捲全球,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重新思考性別議題的重要性,但我們真的了解「女性主義」是什麼嗎?女性主義又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本書由德國知名新聞主編執筆,從女性主義運動的發展歷史開始,深入淺出地探討當代社會的女性形象、審美標準、兩性關係、性暴力問題以及工作和家庭中的女性角色,乃至偽裝成女性主義的歧視和反女性主義,並提出具體的建議,教我們如何向典型的偏見反擊。

《解套: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

圖片來源: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791

一男一女彼此相愛,用婚戒「套牢」對方,共組家庭孕育下一代,似乎是主流社會對幸福人生的唯一想像。然而,美國社會學家茱蒂絲.斯泰西要透過橫跨三大洲的民族誌描寫,讓讀者明白,幸福家庭的樣貌千變萬化,從來都不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茱蒂絲近身觀察美國洛杉磯的男同志社群,記錄他們自行打造的親密關係及家庭紐帶。這些男同志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慾需求,和伴侶協商出適合彼此的生活方式,重新定義「忠誠」與家庭生活。其中還有不少人透過領養或代孕踏上親職之路,獨自或與伴侶、朋友一同撫育孩子,發展出各種創新且運作得當的家庭形式。

《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

圖片來源:誠品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94312734443

《道德浪女》為傳統一夫一妻制以外的親密關係經典指南,書中提供了豐富的關係經營與溝通技巧,引導讀者認識自己並強化親密關係,更加全面地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本書將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由的冒險之旅,教你如何透過坦誠溝通、接納並掌握自身情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建立安全感與支持系統、共同設立界線等方式,嘗試進入開放關係、多重關係,以及任何性與愛的自由關係。本書也為浪女新手提供調情與追求、「說要」與「說不」,以及安全性行為的入門技巧,並教導浪女如何運用法律及各種協議保護自己與伴侶,進而養兒育女。

《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

圖片來源:BOOKWALKER https://www.bookwalker.com.tw/product/90346

「打破處女情結!」「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在這些震動台灣社會的女性情慾口號背後,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女人為什麼要性解放?女人要如何性解放?目前在生理醫學主導下的性知識和性教育都是禁慾的,複製男性偏見的,而且都是預設父權制的性壓抑道德。生理醫學專家和性教育專家事實上對情慾、對性是絕對無知的。性解放的女人是充滿活力和魅力的女人。她們熱愛自己的身體,她們欣賞自己性感的模樣,她們自在自得地與男人、女人交往,她們自主挑選對手和遊戲,她們在性生活動中既騷且浪,她們主動而積極地營造品質的情慾生活。

《空間就是性別》 

圖片來源:讀冊 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015368.html

為什麼,男人的謀略叫「雄心壯志」,女人卻被說成「最毒婦人心」?為什麼兩個人結婚,女人是「嫁出去」,男人卻是「娶進門」?為什麼,我們有女作家書展、同志影展,卻沒有男作家書展、異性戀影展?為什麼公共場所裡,男廁總是暢行無阻,女廁卻是大排長龍?本書是環境心理學家畢恆達長年針對台灣性別與空間的觀察,探討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背後,所運行的性別機制。空間的生產涉及複雜的權力關係運作,性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而注入女性主義的觀點,空間也可以形塑新的性別關係。

《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

圖片來源:聯經出版社 https://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184654

這是一段屬於臺灣的性別文學故事,從暗黑到光亮,從陰間到陽間,從壓抑到解放,反抗者重重穿越,接力突破。這是一座性別意識的花園,有交纏掙扎的林投叢、從異域移植的絢爛櫻花,以及號稱堅忍不拔的梅花,而曾閃躲至角落的玫瑰少年,也終於在向光植物的世界中,嗅聞到下一層歷史簾幕的百合香氛。透過性別,我們始能洞悉自己,在性別意識綻放的島嶼上,坦然自在做你自己。新世紀的性別文學讀本《性別島讀》,獻給每一位不懈探尋自我而獨一無二的你。

《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

圖片來源:城邦 https://www.cite.com.tw/book?id=72490

性別不是僵固不變的,性別不是安安靜靜的名詞;性別是動詞,關於性別的概念與認知總是隨著時代改變,因為行動而改變。作為動詞的性別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既然性別是「做」出來的,因而能夠透過當下的努力,翻轉不合理的制度與現實,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性別實踐。這本書寫了女性的許多角色,是家庭的照顧者也是國家裡的公民,看見不同身分的女性的力量。這本書是寫給女人的,同時也是寫給男人的,在父權社會中喘不過氣的男性也是體制的受害者,對於女性的解放,其實也是對男性的解放。

《擁抱玫瑰少年》

圖片來源:TGEEA教育商店 https://store.tgeea.org.tw/product/9789578233638

2000年4月20日的早上,屏東縣高樹國中三年二班的葉永鋕,在他最喜歡的音樂課上盡情高歌。音樂老師帶著學生複習過去所教過的歌曲,他們一連唱了八首歌,最後一首還唱了「珍重再見」。唱完之後,葉永鋕舉手告訴老師他要去尿尿,那時候距離下課大約還有五分鐘。因為他平時很乖,老師就答應讓他離開教室去上廁所,沒想到葉永鋕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過。溫柔秀氣的他,到底為何而死?而這個玫瑰少年的故事,又為什麼會成為性別教育的代名詞?

《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

圖片來源:讀墨 https://readmoo.com/book/210157262000101

同志平權運動興起後,更多同志被社會看見,五十五歲以上年長資深同志身影卻仍罕見,上個世代的同志面對昔日更困難的處境,他們經歷過什麼?面對什麼難題?又如何在社會歧視下,找到各自的生命出路?現代的年輕人對老年同志普遍存在一種刻板印象,覺得老年同志生不逢時,無福享受同志運動帶來的解放;或是,老年同志大多活在社會的保守氛圍下,過得孤單與蒼白,因此慶幸自己活在日益同志友善的社會中。但本書裡老拉的故事將讓人完全翻轉這樣的刻板印象,她們當年活得更恣意、更精彩!

男性研究

《有毒的男子氣概:從希臘英雄到現代新好男人,歷史如何層層建構「男人」的形象》

圖片來源: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7932

歷史上的不同時期,社會對於男人的要求都五花八門、各不相同。 這些歷史加諸給男人的框架層層堆疊,導致到了現代,一個「新好男人」的條件越來越苛刻:對外必須品學兼優、年薪百萬、言行得體,長相斯文乾淨與練出六塊腹肌;對內則要柔情霸氣、專一負責、還要有體貼入微的高情商……讓人不禁想吶喊:當個男人為何這麼累!?

《你這個娘炮:校園與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拆解陽剛氣質、性、身體的社會學新思考》

圖片連結:BOOKWALKER https://www.bookwalker.com.tw/product/90341

「小學的時候,大家就開始叫我娘炮。」高三生瑞奇(化名)這麼說著。他身材纖細,笑容靦腆,喜歡打扮也熱愛跳舞,本該有一段快樂的高中生活,卻只因為氣質陰柔,每天在學校必須不斷忍受同學的欺侮與羞辱……這則故事絕非虛構,而且你我都不陌生,但我們從未真正理解,一個又一個的瑞奇為什麼被他人冠上「娘炮」之名,以及這個詞如何變成負面標籤,讓人傷痕累累,彷彿帶刺的玫瑰……在青少年養成性別認同的過程中,學校是最關鍵的社會化機構。長年研究性別認同的作者C.J.帕斯科教授,以陽剛氣質為核心概念,在本書描繪出一幅動態的性別認同過程,不但具有學識的原創性,也有助於我們省思以下重要議題:

《亞洲男人的美國生存紀事:普立茲獎得主的自我追尋與美國亞裔文化觀察》

圖片來源:讀墨 https://readmoo.com/book/210098679000101

身為一名亞裔男性,阿力斯的美國成長史是這樣的:在學校被霸凌是家常便飯,甚至路邊拿玩具槍的小屁孩也能向他咆哮:「你他媽的本來是什麼啊?」;女孩們當他是閨蜜,常拿亞裔男的矮小身材開玩笑;每次看電影,亞裔演員總是惹人發笑的配角,讓他對自己的臉、膚色和身高感到羞恥。「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矮小的亞洲男人能否成為真正的男子漢?」多年以後,阿力斯才明白這些始終縈繞腦中的問題,都和心裡那份找不到出口、難以緩解的祕密有關。做了超過二十年的記者,他透過新聞專業,以種族議題及美國亞裔文化為核心進行報導書寫;他重回故鄉菲律賓宿霧,閱讀非西方中心視角的殖民歷史,回溯自己的家族根源。

女性研究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圖片來源: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50384

《像女孩那樣丟球》收錄了楊就女性在現代西方社會裡的身體經驗所寫下的文章。在書中,楊援引了多位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家的觀念,包括波娃、海德格、伊希迦黑、克莉絲蒂娃與梅洛龐帝,為肉身化主體性的詮釋建構出嚴謹的分析範疇。這些文章不僅對女性身體經驗做出理論性的描述,也對女性今天在自由與機會上依然蒙受的不義限制做出規範性的評斷。本書以楊對女性主義理論中的「性別」範疇的再思考開始。在隨後的文章中,楊討論了各種與女性∕陰性相關的經驗,包括隱私、家與空間,也處理了甚至連在女性主義理論裡也鮮少提及的主題,例如乳房的經驗、月經賦予女性生命故事的節奏,並描繪了懷孕身體的現象學以及衣物所帶來的觸覺愉悅。

《當女孩成為貨幣:一位社會學家的全球超富階級社交圈臥底報告,揭開以性別、財富與階級不平等打造的派對勞動產業赤裸真相》

圖片來源: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633

作者艾希莉.米爾斯在「美模和美酒」(models and bottles)的世界裡度過了十八個月,並根據這段期間的田野調查工作,寫下了這本頂級夜店與派對現場的第一手紀錄。米爾斯集社會學家、作家和前時裝模特兒身分於一身,憑藉過去在時尚產業的歷練、所謂「夠好」的外表條件,外加社會學者的洞察力,要帶讀者深入如紐約、米蘭、坎城、邁阿密等派對聖地中既高檔、又不隨便對大眾開放的夜生活狂歡現場。無數個深夜,她隨著夜店公關入場,以派對「女孩」身分直擊富豪們鋪張的享樂活動,並試圖理解其中金錢、權力關係與性別結構的運作。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東大教授寫給女孩與女人的性別入門讀本》

圖片來源:BOOKWALKER https://www.bookwalker.com.tw/product/147317

性別的刻板印象是怎麼形成的?想當全職主婦難道不行嗎?所謂的「女子力」其實是一種詛咒!?錯的明明是色狼,為何受害的女性還會被譴責?女性專用車廂算是一種逆向歧視嗎?性別歧視是不是沒有終止的一天?上野千鶴子教授長年投身性別研究與女性運動,在本書中,她著眼於家庭、校園、感情、職場與社會等面向,透過淺顯易懂的筆法,以一問一答的QA形式回答44道乍看單純卻十分值得深入討論的性別議題,囊括女孩子在成長路上與出社會之際會面臨的各種困境,令人對性別意識有更多的認識和啟發,既是一冊性別教育的入門讀本,也可以視為一門女性主義的先修課,從學生、教師到家長,人人必修的性別學分。

厭女研究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圖片來源: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6662

為何時至今日,厭女仍然是問題?或許有人認為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厭女已經不再是問題,然而當代持續存在的厭女現象告訴我們:在女性主義已經具有影響力之後,反而引發厭女網絡的反撲與懲戒。厭女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更為頑強。本書的重要論點在於,厭女有另一個面向,那就是愛女,厭女經常以愛女的樣貌表現──「我是為妳好」、「我是因為太愛妳」、「我是不能沒有妳」、「我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努力」,這種不將對方視為主體的單向度的愛,其實就是──厭女。愛女,並非厭女的解方,互為主體的協商與成長,才是克服厭女的良藥。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圖片來源:讀冊 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51406

《一個人的老後》作者上野千鶴子辛辣解剖仇女、魯蛇、敗犬、援交、恐同、家暴、戀童癖……你可能從來不知道,自己患了「厭女症」。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剖析日本社會「性」與「性別」相關議題,解讀恐同、援交、戀童、家暴、剩男、敗犬、春宮畫、皇室、家庭、企業與女校文化所產生的厭女情結,辛辣直接,一出版便獲各大媒體書評推薦,震驚日本社會,好評不斷。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圖片來源: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627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按讚或分享至:

支持性平

每個個人、學校、企業、機構,都是推廣性別平等教育的種子,支持 TGEEA,讓種子在台灣各地紮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