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是所有儀式的起點:郭慧娟與小冬瓜談喪禮中的性別與情感|TGEEA 性平星期六活動側記
在七月份的「性平星期六」,我們邀請到郭慧娟老師及郭憲鴻(小冬瓜),分享他們在生死教育及殯葬推廣工作中的實務經驗,並帶領我們探討殯葬習俗中暗藏的性別不平等,以及該如何達到尊重傳統與接納多元之間的平衡。
在七月份的「性平星期六」,我們邀請到郭慧娟老師及郭憲鴻(小冬瓜),分享他們在生死教育及殯葬推廣工作中的實務經驗,並帶領我們探討殯葬習俗中暗藏的性別不平等,以及該如何達到尊重傳統與接納多元之間的平衡。
本次釋憲行動的14位正式提告者中,九成在受害時是小學或幼兒園學童。這意味著身為師長有責任,主動積極為孩子建立性別友善的成長環境,然而,多數的現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理想。
網路在帶來即時與便捷的同時,也創造新的挑戰與陰影。八月份的繪客室將透過《誰是真正的朋友》、《紅線奇蹟》等繪本故事,學習如何適當運用科技、避免負面影響。此外,本場活動將帶領參與者體驗《魔法學園2》桌遊。
在這次「性平星期六」的活動中,我們邀請到 Podcaster 潤滑液男孩,與我們分享他如何從一場校園風波出發,進而投身性別友善空間建置、性教育推廣、媒體製作與長照議題的過程。
八月份的「性會性會」邀請到 Eric,以〈先別急著吃紅藥丸:被封鎖後我選擇的另一條路〉為題,分享他如何重新反思自己對於性別與情感的理解。
〈性平協、兒盟共同新聞稿〉 「老師,為什麼女生會流血?」、「夢遺是什麼?」、「同性可以結婚嗎?」 面
文 / 諶淑婷《飛微星上的線線事件》作者、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講師 孩子剛入小學時,每天回家都忙著報
本次活動將以對談的形式進行,從兩位講者投入死亡議題「教育推廣」工作的契機談起,逐步引導觀眾理解喪禮中的性別不平等現象,並探討這些現象的轉變與困境。
由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開發的經典性平教育桌遊《魔法學園》,推出第二代版本啦!這次,我們在《魔法學園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簡稱性平協)於 6 月 14 日上午舉辦「擊退黑魔法,用遊戲對抗數位性別暴力:
你是否曾經為了「不能露出痕跡」而層層包裹自己?你是否也好奇,為什麼「乳頭」成了身體上最禁忌的一小塊?歡迎來七月份的性會性會,來聊聊「身體」這件事!
《歡迎來到魔法學園:開啟你的修練之路!》是一場結合遊戲互動與真實議題的展覽。參與者將透過一連串任務,認識校園霸凌與數位性別暴力的樣態,也將思考自己在這趟魔法旅程中,能扮演什麼角色、做出哪些選擇。
在這次「性平星期六」,四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講者——奧莉薇、飛帆(Fei Fain)、Viva、老詹,為我們帶來橫跨世代與身分認同光譜的生命故事。他們的發言,不只是自我經驗的重現,更是一場場與社會既有性別框架的溫柔搏鬥。
在「歡迎來到魔法學園:開啟你的修練之路!」展覽中,我們將聚焦「數位性別暴力」與「校園霸凌」兩大議題,以桌遊牌卡插畫為媒介,探討性別平等、數位安全與校園和諧的價值觀。展覽志工現正招募中!
六月份的主題是「秘密」。《必須說出口的秘密》、《秘密遊戲》等與秘密有關的繪本故事,談身體自主與兒童性侵害防治,透過故事打破加害者的控製手法。
這幾天,金門金城國中的段考試題引發廣泛關注。這起事件不僅揭露個別教師的價值偏差,更提醒我們:如果性教育僅停留在片面且偏頗的性知識,卻缺乏性別平等的核心精神,後果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嚴重。
2025 年國際婦女節的這天,我們邀請到李柏翰及張竹芩老師,從《隱性歧視》一書出發,和大家介紹《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的歷史脈絡、台灣社會的性別現況,以及性別平等對話的未來挑戰。
2025 年 2 月 15 日,作家吳曉樂在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主辦的「女權過高了嗎?當代討論性平的困難」性平星期六講座中,分享自身經驗、對性平現況的觀察,並與書迷們交流。
五月份的主題是「人際/情感」。從《飛微星上的線線事件》、《욕(罵)》等人際情感互動的繪本故事,學習關懷、告別與重新開始,為彼此帶來更多的理解與溫暖!
5/17的性平星期六,我們邀請到潤滑液男孩來談情慾如何成為公共倡議、介入社會的重要基底!透過內容創作談性別、談慾望,也談如何在日常中建立一種更誠實、更柔軟的公共對話語言。
這次的座談會舉辦在2月28日,一個對台灣來說極具歷史意義的日子。主持人政庭開場時特別提到,228 事件對台灣人權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而性別議題亦是人權核心概念中的重要一環。
在五月份的「性會性會!」,我們邀請到蕙萱,來分享如何以專輔老師的身份,在國小校園當中作為性教育的實踐者、倡議者。
培訓工作坊錄取及備取公布名單 台北場錄取名單 高○涵、紀○均、朱○安、林○銘、梁○琪、莊○琳、諶○婷
桃園一名女子在 KTV 包廂遭灌醉後,被多人以麥克風侵犯身體(網路新聞連結),甚至被拍下影片外流。這
本次釋憲行動的14位正式提告者中,九成在受害時是小學或幼兒園學童。這意味著身為師長有責任,主動積極為孩子建立性別友善的成長環境,然而,多數的現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