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冠臻 這張照片攝於二十年前,照片中的我剛滿四個月。依據台灣傳統習俗,這個年紀的小朋友一般都會做彌月、四個
文/黃雨筑 小的時候,爺爺跟奶奶常常坐在大埕,背後映著滿滿的落日餘暉,這時牽起我的手,拍拍我的手背、摸摸我的頭
文/黑麒 在還沒搬出來住之前,我們是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當過新年,或是一些在傳統上覺得應該團圓的日子,媽媽總是
文/董志傑 在部落雕刻、製陶的工作室裡,往往只看得見生理男性而不收女性學徒,但在這個工作室出現了兩名突破傳統的
文 / 劉育豪 遠赴台東活動分享之故,無意中得知當晚在市區有「炸寒單」活動,而且是非表定的「特映場」。如此因緣
文/鄭仲廷 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是天公生,民間俗稱的「天公」即玉皇上帝,也是道教傳統上所尊稱的「昊天上帝」或「玄穹
文/鄭碧華 在《大年初一回娘家》裡,提到許多習俗總是讓女生處在卑微的角色而抬不起頭,傷透自尊。從以前到現在的風
每到農曆年前,就是已婚女人們心情煩悶焦燥的時期。農曆年也就那麼幾天,可是女人們卻為著那幾天喚起了很多新仇舊恨。
今年的清明節,我們下定決心,要不一樣! 不久前勞委會宣布修正喪禮服務類丙級學科題庫,將傳統喪禮中有關「男尊女卑
文/雨桐 斗大的新聞報導:「王永慶之子王文洋隔海為遺產與三房不惜對簿公堂。」又是一則未留遺言,造成家人為家產反
文/斜眼貓 雖然我很早就認同自己是個女性主義者,也試圖想從自己的成長環境找出任何性別不平等的蛛絲馬跡,但是,我
文/謝佩珊(珊珊老師) 我一直一直在想:何時才能名正言順、不受指指點點的搬回娘家? 最近,很想家,很希望下個學
文/吳季玲 「幹你娘」──在我處於慘綠少年的那個時期,於父執輩間的對談、大人間的爭吵、同儕間的怒目相斥時常會聽
文/蕭帆 每對新人結婚,都是喜悅、歡喜,都希望從此過著幸福的日子,都希望兩人可白頭偕老;然而,離婚率是愈來愈高
文/林薇琳 跆拳社教室中充斥著吶喊聲,黃澄澄的燈光照在汗水淋漓的臉上。一旁幾個女孩聚在一塊兒,對著跆拳社中的男
文/吳淑姿 「查某人不識(不懂),恬恬(安靜)!」是我小時候印象非常深的一句話。 走廊邊、大樹下聚集了一群人,
文/阿寶 對阿公來說,夾雞肉給長孫子是多麼自然的事。對弟弟來說,不過是一塊雞肉,幹嘛大驚小怪。阿公阿媽在父權文
文/wenz 阿嬤的驟逝,將疏離甚至破碎的家族四代,用她的方式,重新聚集在一起。聚集了早逝的長子遺孀─我的大伯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