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如何和孩子談性暴力防治?首先大人需要先破除自己錯誤的迷思

傳統的兩性教育,導致大家都怕自己的女兒被欺負,卻沒有人覺得自己的兒子會去欺負人——這就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 男生保護女生
  • 女生要保護自己
  • 要小心陌生人

上面這三點,是大人經常告訴孩子的性暴力防治觀念,乍聽之下沒什麼不對,卻可能造成反效果。因為性暴力之所以會發生,並不是我們的「保護措施」做得不夠(別忘了,就算待在家裡,也有可能遭受性暴力),而是和整體社會的「權力不平等」有關。

為什麼會有性暴力

性暴力的背後不是單純的性慾,而是「權力」和「控制」的展現。換句話說,加害者通常都是掌握較大權力的人(例如老師、上司、長輩),或者是「覺得」自己有權力支配被害者的人(例如佔有優勢的性別)。而這個權力不平等的現象,剛好就是刻板的兩性教育所造成。

傳統兩性教育助長了「男生=強者、女生=弱者」的觀念,所以很多大人喜歡教兒子不准哭、不能示弱,並期待他們去保護女生;對女兒則是叮嚀要聽話、要小心,以為這樣她們就可以遠離危險。

這種教育方式的原意,是希望女生被有擔當的男生保護,但理想永遠跟現實有差距。過度強化男性主導優勢、弱化女性自主意識的結果,只會讓權力代代集中在某一種群體(例如陽剛的男性)身上,並讓其他群體(例如女性和陰柔男性)持續處在高風險中,形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從創會以來,我們每天都會接到很多演講邀約。很多企業、學校、公家單位,都喜歡指定講「性騷擾/性侵害/性霸凌防治」的主題。

可能有些朋友會以為,請性平講師來演講,就可以教大家保護自己不被侵犯,但其實不管我們多麼小心,都還是可能遇到性暴力事件(別忘了加害者通常都是認識的人)。因此我們在講性平事件防治的時候,會把重點擺在學習「如何不去傷人」還有練習「遇到狀況要怎麼反應」。

首先是身體自主權概念

傳統的兩性教育告訴男生要大方、女生要矜持,而且許多大人一邊教孩子身體界線,卻一邊讓家中親戚長輩任意親、抱、捏小孩的身體,形成矛盾。在這樣的觀念下,男孩女孩都學不到身體自主權的概念,大家以為女生說不要就是要、男生說不要就是扭扭捏捏、不像個男人。

因此,不管大人小孩都要練習分辨自己喜歡/不喜歡哪些被人碰觸的感覺,尊重別人的身體界線,以及不能質疑別人身體界線的尺度等等。

知識性的東西也不能少

除了職場的《性別工作平等法》、學生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公共場所的《性騷擾防治法》、有妨害性自主罪的《刑法》以外,我們也會用案例說明性平事件的樣態,像是性騷擾就有分為「交換式」和「敵意環境」兩種。

破除迷思很重要

雖然大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保護孩子,但許多人對性暴力的認知不足,甚至有嚴重的錯誤,這些都可能把孩子推向危險的邊緣,例如:

(一)以為加害者都是陌生人

一般家長只會提醒孩子小心路上「怪怪的」陌生人,但其實大部分的性騷擾/性侵犯,都是被害人熟識的親朋好友。根據 2019 年衛福部統計統計,18 歲以下性侵害案件中,有 97.6 % 的加害人和被害人原本就認識。

(二)以為穿得多比較安全

有些人喜歡拿騎車戴安全帽、過馬路要停看聽來比喻,認為叫女生衣服多穿點「只是提醒她們保護自己,並不是檢討受害者」。但性暴力事件是加害者主動的行為,和車禍的意外性質不同,也和身上穿幾件衣服無關(有些加害者還專挑制服、長髮下手呢!)。

在事件發生前叫女生多穿一點,只能讓說話的人講心安;在事件發生後指責女生為什麼穿這麼少,只是在幫加害者開脫。請不要糾結在被害者的穿著,我們必須在更有意義的地方努力。

(三)以為被害人一定會大聲喊救命

每次發生性暴力事件,總會有人質疑被害人為何不反抗,甚至認為換作自己,一定會大聲呼救、勇敢揍對方一拳。這些人的出發點可能是為了提醒大家要小心,但這些話並不適合在事後用來檢討被害者。因為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除非特別練習過,否則會有一段反應遲鈍的「經驗空白」時間,尤其是當加害人是自己所信任、熟識的對象時,會更無法反應過來。

此外,許多在私密空間發生的性暴力事件,即使被害者極力反抗,可能也無法順利逃脫,甚至會遭到加害者進一步的肢體暴力,因此有些被害者因生命受到威脅,只能無奈配合。

(四)以為只有年輕女生會受害

絕大多數的大人都只會警告年輕女孩要小心陌生男子,但性暴力不分年齡、性傾向,不管是男對女、女對男、同性之間,都有可能發生。過於片面的教育容易讓孩子產生僵化的認知,甚至失去自主判斷危機的能力。

那麼,要教小孩防治性暴力的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有三個原則很重要,第一,大人先不要急著指點孩子(因為大人對性暴力的認知可能很有限);第二,一定要給孩子思考跟表達的機會(用說的比用聽的有意義);第三,讓孩子知道不管遭遇什麼,大人一定都會支持他們。

十二年國教重視教育融入生活情境,有些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例如,看到相關新聞事件的時候,(第一)大人先不要直接對孩子說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第二)而是先問孩子「如果你遇到的話會怎麼辦?」,聽聽他們的看法,必要時再提醒孩子有哪些地方沒注意到。(第三)最後請告訴孩子,無論如何大人都會站在他們身邊給予協助。

由於我們無法完全避免性暴力事件的發生,因此練習、討論是非常重要的,也許在孩子未來的某一刻,我們曾經的對話會成為幫助他們脫險的關鍵,以及支持他們的力量。

很多時候讓孩子自己說出口,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價值觀,一方面大人自己也會學到很多。大家可以試試看!

延伸閱讀:

按讚或分享至:

支持性平

每個個人、學校、企業、機構,都是推廣性別平等教育的種子,支持 TGEEA,讓種子在台灣各地紮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