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祐緯/整理撰寫
一、全面性教育的基本介紹
【全面的性教育,何謂全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說的「全面性教育」,其實融合了台灣教育中的性教育、情感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概念,也就是說,「全面性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教育概念,它不只是在傳授關於生殖、身體結構或性行為的相關知識,而是涵蓋了更多關於性別與社會間的討論、對於情感的認知,以及平等與尊重等價值的傳授。
【憑什麼說有用?】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出版的第一版與第二版的將近十年間,在各國實行全面性教育之經驗下,發現「全面性教育」能夠使未成年人獲得正確且適齡的知識、態度與能力,並可以建立積極的價值觀,以及建立安全、健康且積極人際關係的能力。它也可以幫助孩子反思社會規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觀念,以更好地理解並處理他們自身與他人或社會的關係。
二、全面性教育的核心精神
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對於性教育的說明是採用「全人性教育」的概念。然而於 2022 年初,政府又於該節中補充了「全面性教育」之意涵與教學實踐的附件,那兩者間存在著什麼差異呢?後者的意涵又包含什麼呢?
【性的積極面向】
多少有在接觸性教育的老師們或許知道,在過去以「全人性教育」為基礎的性教育是以愛為本,而包含生理、 心理、社會及心靈的四個層面。然而過於強調愛與家庭的性,是否會忽視了其他不同類型的性呢?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中所提出的「全面性教育」,就不再拘泥於愛與家庭為基礎的性,反而是轉為著重於「權利導向」的概念,並同時傳達著對性的積極面向。也就是說,性的美好不必然連結於愛與家庭,而可能涵蓋到其他不同的類型。
【權利導向】
所謂的權利導向,也就是以人權的概念作為基礎。雖然人權的概念相當複雜,但簡單來說就是包括了平等與自由等之概念,而以此種這種說法作為延伸,就可以推導出性是包含各種不同型態的。《綱要》另一方面也有提到,應該要強調尊重、包容、平等、共情、負責與互惠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與人權的概念是具有非常大的關聯性。因此在確立一個人的權利後,也應該要權衡人與人之間的權利衝突。換句話說,在正視對性的慾望的同時,也要顧及到社會的規範與他人的權利,因此有性慾很正常,但不代表什麼事都可以做。
【負責任的性】
就此我們可以看出,依「全面性教育」概念為基礎的性教育,除了傳授性本身的相關知識外,也應該同時傳授什麼是「負責」的性(例如「積極同意」與「正確使用保險套」的概念),以作為與社會規範或他人權利的調和。而傳達性相關的知識給孩子,就是希望他們能對於相關的概念具有正確的認知,使他們在未來能夠有做出負責任決定,並有批判思考相關社會規範是否合理的能力。
【適齡與適性】
雖然在教育階段傳授性的知識很重要,但孩子的理解能力可能與成年人不同,因此為了避免有所誤解而導致偏差,《綱要》就有提出「適齡」的概念,也就是「在什麼年齡應該教什麼」的建議。然而這並不代表在年紀小時就應避免教導性教育,而只是在傳授相關概念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在年紀較小時認知到性傳染疾病的存在,並在年紀較大時教授應如何避免)。再者,教育不僅是在教導某個年齡層的知識、態度和技能而已,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為孩子的下一個發展階段做好準備,因此也應該讓不同需求的孩子能夠得到充分的學習與協助。也就是說,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應該要依照孩子的特性去做「適度」地調整,而這也是《綱要》所稱的「適性/適發展性」概念。
【實證基礎】
最後,在教學內容的部分,《綱要》特別要求要有實證基礎,才不會導致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得錯誤的資訊,並藉此導正他們在網路或社區中所聽聞的錯誤資訊,以避免孩子對於與性相關的概念有所誤解、加深對性的恐懼、對性別的刻板印象與歧視,甚至是影響到他們未來做決定或思考的能力。

三、全面性教育的內容
在了解「全面性教育」的基本概念後,是不是還是覺得很抽象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所謂的全面性教育,包含了哪些核心概念吧!
【關係】
它的概念包含了親情、友情、愛情等各種人際關係,而不是狹義地認為只有「性關係」或「愛情」。《綱要》對此就認為,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都應該要涵蓋「寬容、包容、尊重、承諾」的價值觀。在關於家庭的內容中,則特別著重於家庭類型、家庭的分工、責任與支持等;在友情的部分,內容上則應包括信任、分享、尊重、同理與平等的價值觀,並讓孩子認知到一段關係有可能會有正面影響,但也可能會有負面影響的觀念;在「愛」的部分,則是強調世上擁有不同類型的愛,以及應該如何去表達愛。
【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
它的概念包含了價值觀、人權、文化與社會等,也就是上述關於「權利導向」與「社會規範」間調和與批判思考的相關知識與能力。其中《綱要》特別強調應該要向孩子們傳授人人享有人權的概念,而人權的概念並不是僅限於國內法中關於基本權的概念,也應該要包含國際人權法的規範。另外《綱要》強調,「社會與文化」可能會影響一個人對於性的理解,因此也應該要賦予孩子去思辨相關規範是否合理的能力。
【理解社會性別】
在探討社會性別時,著重點並不在於單純傳達已存在的事實,而是應該要去探討來自社會的性別壓迫,並且在討論時著重於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的概念。例如,早年台灣的人口組成是男多於女,這是一個事實,單純以此告知孩子是沒有意義的,重點是要如何解釋形成這個事實的原因,也就是傳統重男輕女的概念,如何影響著人口組成。也就是說,應該去理解與思考相關的社會性別壓迫,它背後所蘊含的原因為何?而壓迫的原因可能來自於文化、宗教或社會的價值觀。但《綱要》認為最重要的則是要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並且應該要受到尊重。
【暴力與安全保障】
它的著重點是在探討包含性在內的暴力行為,以及傳授身體自主與隱私的概念,並進一步指出新型態的「網路」性暴力或剝削的問題。就暴力的問題而言,在年紀較小時,可以先從家庭暴力開始談起,以提前給予孩子幫助,之後再慢慢帶到其他的暴力型態;隱私與身體自主之部分,則是應該去強調「積極同意」,以及如何維護自身隱私的概念;網路之部分,則是應該注意到,除了網路的方便性之外,它也可能會將孩子暴露在危險的環境或從中獲取錯誤的訊息。
【健康與福祉技能】
它的內容應包含社會規範、同儕影響、決策、溝通、媒體識讀、尋求幫助與支持,它的目的則是在於引導孩子在未來可以擁有做出負責任決定的能力。在實質的內容面向上,就是去賦予孩子溝通協商、做決定以及思辨的能力,並且讓孩子認知到在必要時可以向他人尋求相關的幫助或支持。
【人體與發育】
它的概念包含了生殖、青春期、身體意象與生理結構等,基本上就是一些單純知識性的介紹,例如性器官、著床、月經,以及激素如何影響生理變化等內容。但同時也必須強調每個人都應該喜歡自己的身體,而不要被大眾關於外貌的價值觀因素所影響。
【性與性行為】
它的概念包含了生命週期與性行為等。在年紀較小的時候應該讓孩子認知到哪些觸摸或親密接觸是不合理或不恰當的;在年紀較大時則慢慢教導關於性反應與性慾等概念,並告知孩子們那是正常的,以避免一些基於社會文化的錯誤理解;而年齡更大時,更是可以傳達性是美好的概念。
【性與生殖健康】
它的內容包含了懷孕、避孕、愛滋病、性傳播疾病等。首先,應該先打破性傳染疾病的迷思與歧視,並傳達正確的概念,以及傳達懷孕是自然且可以被計劃的概念。於孩子年齡較大時,則可以傳授避孕與防止性病傳播的措施。
小結:八個核心概念彼此相輔相成
從上面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全面性教育」的概念並非是我們傳統上所認知的狹義性教育,而更是包含了性別平等與情感教育在內。也就是說,狹義性教育僅涵蓋了上述六到八的核心概念,是關於性的知識;而其餘一到五的核心概念,則是屬於性別平等與情感教育的範疇,而這也是何謂「全面」的原因。
雖然《綱要》將「全面性教育」的整體概念分為八個核心概念,但實際上各個概念是相輔相成的存在。例如:對於生理構造的正確認知,可以結合到社會整體壓迫的概念,進而讓孩子思考兩者間的關聯性,進而得出性別平等的概念。因此「全面性教育」是一個整體概念,八個核心概念只是一種較為簡略的分法,因此不能挑著教,而是必須將之相互融合,才能讓孩子擁有正確的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