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拜別父母一定要哭嗎?其實該道別的對象不該是新娘的父母,而是過去的自己

文/賴彥伶 ( 臺灣師範大學同學 )

TGEEA 與臺灣師範大學吳志文老師合作進行活動,邀同學們一起反思、創造傳統婚俗中的儀式。以下同學挑選了姊妹桌、拜別的相關儀式,並檢視其中性別不平等之處,並找出「被傳統儀式所忽視」的人物或人際關係,最後發揮創意,試著重新創造儀式 。

壹、分析

一、 儀式的緣由、沿革與進行方式

(一)吃姊妹桌

新娘在男方來迎娶之前,會和家人吃一場象徵性的離別宴,這個宴席就是「姊妹桌」,而這頓飯的人數包含新娘在內需為雙數,多為 10 或 12 個人,會邀請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例如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吃;若是家庭人數較少,也可以請堂、表兄弟姐妹一起吃。另外,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是吉祥的象徵,具有祝福的意義。桌上需擺滿 12 道菜,吃飯期間新娘不須親自動手,只需坐在椅子上並將雙腳放在小椅子上墊著——這是將來會好命的象徵,由好命婆或是家人餵食桌上的菜餚,每餵一口就會一邊說出跟菜色相關的吉祥話。飯後,新娘必須準備紅包發送給在場的所有人,以示感恩與告別。

新娘出嫁前父母一則喜一則憂,因此會舉辦一場惜別宴。之所以取名叫「姊妹桌」,是因為一開始與新娘同桌共食者,多半是女性親人,不過禮俗形式並非一成不變,也有男性親人一同參與的。此儀式本意就是希望在女子出嫁前能與家中親人一同吃頓飯,因為出嫁之後,能同桌共食的機會就減少了。

常見的婚宴餐廳場景
現代社會已較少有吃姊妹桌的習俗

以下分享一些菜餚的意義:

  • 芹菜:勤儉持家。
  • 韭菜:小倆口感情久久長長。
  • 魷魚:生子好育飼。
  • 芋頭:有好頭路。
  • 肉丸:圓圓滿滿。另一說法:讓妳兒子中狀元。
  • 菜頭:好彩頭。
  • 紅棗:年年好。
  • 豬肝:夫婿事業高升做官。
  • 豬肚:尪婿大地步,新娘緊大肚
  • 雞:起家。
  • 魚:有頭有尾。另一說法:吃魚尾叉,給妳趕快做大家(「大家」就是台語中的「婆婆」,意思是媳婦熬成婆才會好命享福)
  • 豆:小倆口一起吃到老。
  • 豆干:生兒子作官。
  • 白飯:孝順公婆父母。
  • 冬瓜:發財。

(二)拜別父母

男方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時,新人進行和女方父母「拜別」的儀式,俗稱「謝親恩」,以叩別父母或行三鞠躬禮的方式,跪地謝謝父母從小到大的養育之恩,同時也聆聽父母對婚後生活的叮嚀與祝福,最後女方家長請新人起身,幫新娘蓋上頭紗並擁抱道別。

在古代,女子出嫁後就很難再和家人見面,因此要遠離自己生長的家庭嫁到另一陌生的環境,會使得新娘感到很不捨、憂愁或是焦慮而哭泣。習俗上對於拜別時的哭泣,有所謂越哭越好命的說法,認為新娘出嫁前拜別父母時的哭泣是能乞求好命、發財和大吉大利,因此叫做「哭好命」,新娘哭得越大聲就代表未來的生活會越幸福,能享受榮華富貴的一生,也能旺娘家方面的運勢,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是,不是等待拜別才哭泣, 而是出嫁前幾天就開始哭,以表示自己對父母孝順。

延伸閱讀:我是我父母的女兒,出嫁之後也不會改變,我為什麼要拜別我的父母,成為別人的女兒?再說了,既然是「成立新家庭」,為什麼女兒要拜別,先生就不用拜別?(瞿欣怡)

二、參與儀式的有哪些人物與活動內容?透過儀式賦予某個人物哪些期待或任務?

拜別父母新娘哭好命
傳統嫁娶習俗規定新娘必須拜別自己的父母,並且「哭好命」

吃姊妹桌和拜別父母都是女方這邊的儀式,其共同的意義都在於新娘和家人告別並感謝長久以來的照顧,因此這兩個婚禮儀式中牽涉的人物都是新娘、新娘的父母及其家人,在拜別父母的儀式中還有牽涉到新郎,而活動內容分別是透過共同吃飯和拜別來和家人告別。在兩個儀式中,可以看到這代表新娘將要離開原生家庭,將來就是新郎家的人,期待新娘應以夫家為重。

另外,這兩個儀式也隱含對新娘許多的期待,像是姊妹桌宴席上的菜肴背後的意義,雖然名為吉祥話或祝福,但都是對一個傳統上的賢妻良母的期待,比如說女子要勤儉持家、生子、孝順公婆父母,且吉祥話中較少提到和女子自己有關的,除了祝福婚姻生活美滿和活得長久,反而是夫婿事業高升做官、兒子中狀元做官——雖然這個原因可能是由於古時候的女子就是在家中支持丈夫並養育孩子,經濟須仰賴丈夫和兒子,因此會認為丈夫和兒子能夠做官或事業順利就是女子的幸福。另外,在拜別父母時,新娘的父母也會給予新人對婚後生活上的叮嚀與祝福,這也會有對新娘身分的期待,在現今父母會對新人雙方給予叮嚀,但是若在古代想必對新娘的期待會比起新郎來得多。

延伸閱讀:同性結婚要拜別誰的父母? 不如先想想,為何男女結婚只有「新娘」需要拜別父母!

三、在這些儀式中有哪些人物與活動是未被看見的?

在這些儀式中,較少涉及男方的親屬,也較少見到對新郎的期待與叮嚀。但是在婚姻生活中,伴侶兩人共同的付出是很重要的,因此不應該只限於對新娘身分的期待,而是應思考對於伴侶如何共同創造美好的家庭生活的期待。另外,縱使以古代的觀念來說,新郎在婚後仍然會和家人同住,只有女方和原生家庭分開,但是即使不需分開,也應感謝親人的長期照顧,所以我認為這兩個儀式中也缺乏將感謝男方親人納入活動。

貳、行動

行動可以分為「賦予新意」、「加入新元素」、「創造」三種方式,針對上面的幾種婚禮儀式,同學發揮創意設計出以下的性別平等儀式。

賦予新意義

我覺得這兩個儀式的核心精神——感謝家人至今的照顧之恩——是很好的,因此我決定保留這個意義,並額外賦予新意義。

  • 重新解釋「道別」的意義:原本吃姊妹桌和拜別父母,都是因為新娘要和原生家庭分開,因此有這樣的道別儀式,但這樣的概念不論是對新娘或是其家庭成員而言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認為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可以以新的角度去看待結婚中的道別,道別是和未踏入婚姻中的兩人,而不是和任何一方的家人。
  • 保留「感謝」的行動:婚姻是人生中一個重大的儀式之一,新人將共組屬於他們的新的家庭,不論婚後兩人將搬出去原來的家住在兩人的家,或是要和任一方的家人同住,新人都應好好感謝家人一直以來的照顧。
  • 對新人共同的叮嚀與祝福:美好的婚姻是由兩人共同營造的,因此長輩對於婚後生活的叮嚀應給予雙方,且不應制式化的或是含有性別刻板化印象的認為,夫妻各有甚麼樣的責任或應擔任甚麼樣的角色,這一方面應交由新人共同決定。但是關於如何維護一份婚姻關係或是祝福等,是值得由長輩傳達給新人的。
  • 新的儀式方案:在結婚的前一天或是後一天可以辦一場小型的聚會,邀請雙方親人參加,大約 20 人左右,邀請較為親近的親人即可,如父母、兄弟姊妹及祖父母等,在宴席上一同用餐。而菜餚的選擇以及其背後賦予的意義,可以由新人或者與其家人共同討論後決定。在用餐期間可以請一位家人一邊介紹菜餚,一邊唸出其意義,並給予新人祝福。飯後,由新人向兩方父母或其他家人道謝,請家人們坐在椅子上,新人站在他們面前說出對他們的感謝,也可以說出對對方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感謝或其他想說的話,另外,也可以準備小卡片,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一一道謝的話,最後由長輩向新人給予婚後生活的叮嚀與囑咐。

延伸閱讀:「交手儀式」與「拜別父母儀式」這兩個儀式有著相同的特色,儀式中的新娘必須與父母原生家庭做出一個切割動作,為何只有新娘需要與原生家庭切割,新郎不需要?更讓人不解的是,一個已成年獨立的女性,能夠自己照顧自己,為自己負責任,為什麼需要從一個男性手中被移轉給另一個男性?

按讚或分享至:

支持性平

每個個人、學校、企業、機構,都是推廣性別平等教育的種子,支持 TGEEA,讓種子在台灣各地紮根發芽。